你終於看清了。
你受夠了這種情感上的折磨,決定分手。
你的怒氣漸漸地消散了。
然而有些遺憾和後悔的感覺卻開始隱隱浮現。
“事情是真的那麼糟糕嗎?是不是我反應過度了?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當初深受傷害的憤怒心境逐漸變成了懷疑和絕望。頭腦中彷彿有個聲音不斷地問,“我應該去找他(她)嗎?“他(她)為什麼不回來聯絡我?“為什麼他(她)好像沒事一樣?“為什麼我會感到如此崩潰?”
你需要理解,在一段親密關係破裂時,上述這些想法和感覺都是極為正常的。從理性層面,你十分清楚這次分手的必要性,但任何一個人,只要曾經投入過真摯的感情,都會感受到巨大的打擊。
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分手後所感受到的毀滅感只是這段關係破裂的後果,並不是衡量這段關係有多美好的準確尺度。因此在決定要不要回頭之前,你務必要弄清這段關係究竟是否是“健康”的關係。
以下八種情況標誌著你們的關係中可能存在著“情感虐待”:
1.他(她)缺乏洞察力,不但沒有承擔責任,反而把矛頭倒指向你。例如,她說她身體不舒服,所以不能去參加你父親的70歲生日宴會了。
然而,宴會之後你卻發現她是和朋友一起去徒步了。
當你提出疑問的時候,她卻認為自己的做法沒什麼問題,還反過來罵你“自私”。
2.他(她)無法換位思考。同樣以上面為例,她拒絕從你的角度看待整件事。
相反,她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麗麗很擅長做她的工作,因為她太懂得什麼是‘瘋子’了,她自己就是啊!”
當麗麗在車裡提起這件事時,小鄭大怒。他否認自己表達不恰當,辯解說他只是在開玩笑,還憤怒地抨擊麗麗缺乏幽默感。
麗麗又一次試圖解釋這句話是如何以及為何讓她感到被冒犯,但小鄭斥責她小題大做和過於敏感。他指責她沒事找事,說她需要感謝他為晚宴買了單。麗麗感到受到了侮辱、極為生氣,她試圖解釋她為什麼生氣,但小鄭衝她大喊大叫,說她就只在乎她自己。
4.他(她)透過指責其他人來逃脫自己的責任。比如,你的車在修理廠,你叫他去接你下班。他答應了,卻並沒如約出現。
你打電話和發訊息給他,他都沒有迴應。等了兩個小時之後,你步行到附近的公共汽車站,坐車回到家。你十分生氣,問他為何沒來,他則把問題都推到朋友的身上。
“剛才曉峰來了,他需要我幫他弄網路賬號的事情,他一點辦法也沒有,自己什麼也搞不定。”
你對他的言而無信很生氣,但對自己的憤怒開始感到不安,畢竟他也是在幫助朋友。
5.他(她)對其他人表現出大量的同情心,但卻無法與你共情。她看廣告時都會掉淚,但她無法理解為什麼你在你的姨媽去世後如此哀傷,她說:“她是個壞人,你應該高興才是。”
6.在你們剛開始相處時,他(她)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的。他對你曾經十分體貼和關心。然而,隨著兩人關係的發展,他變得冷漠了。你想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以至於他不再那樣愛你,你試圖重新獲得他的呵護,但他卻忽冷忽熱。
7.他(她)用“自己也是受害人”來逃避責任。他忘記了你的生日。你深受打擊,他卻說:
“我前妻連續四年忘記了我的生日。那才是讓人生氣呢!我不就忘記了一次麼,這和我所經歷的相比根本算不上什麼!”
8.他(她)難以處理自己的情緒衝突。他和你在一家酒吧裡。一個你不認識的人走近他的身邊。他和那人說了幾句話。那人走後,他的舉止發生了變化。他變得激動,衝著侍者和你厲聲說話。
你溫柔地問他是否不開心。他生氣地嚷:
“我很好!一切都很好!這酒糟透了!我要走了!”
回家後,他拒絕談論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什麼事情讓他不安,一個人窩在房間呆了一整晚。
當遭受折磨的那種憤怒感消失後,人們很容易忘記和一個情感上不負責任的人在一起有多痛苦。
回憶美好會使人忘記痛苦。
然而,如果伴侶確實存在情緒障礙,他(她)就很難具備有效的洞察力和同理心。與一個只關心自己的感受、觀點和需求的人共度一生,會侵蝕掉另一個人的自我意識。
所以,即便可能很難,也還是要堅持下去,不要輕易回頭。找到一個擁有同理心、有洞察力、能夠換位思考的另一半,你們的親密關係將更加平靜和幸福。
作者 | 木童(128)
校對 | 安寧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芳格格
聯絡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