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心有規矩方能平靜如水,志有尺衡便會正直如繩。萬物有方,人的心思和志向同樣要符合社會規範,時刻保持內心的本色和尺度,才能在現實變幻的現實中獲得心靈的寧靜。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如離婁、公輸子二位先賢能士,皆需規矩以輔助自己,可見規矩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倘若哈佛校長沒有給這位學生施加懲罰,校規條例的存在便毫無意義,倘若規則可以朝令夕改,便不再會有人遵從。這位同學能將圖書歸還,我也十分感動,那是珍藏館唯一存世的書了。但這並不能改變他曾經違規帶走圖書的事實。不可否認,道德是社會的底線,也是我們判斷是非的準則,只是不可事事都用道德評判,有時讓道德佔領人性的制高點,而法律、規則屈尊其後,必然會導致同情心的泛濫,挑戰一切公正與公平。當我們面對那些做過壞事又悔改做了善事的人,感到矛盾時,只有法律、規則能予以最公正的審判!正是校長在心懷感恩的同時堅守規則,才使公平公正得以施展;正因為他堅守規則,才能保證生活今後的平靜與祥和。

明代典吏曹鼎,一次抓獲了一名美貌絕倫的女犯,夜晚女犯多次色誘曹鼎以求逃脫。面對誘惑,曹鼎也一時心旌搖盪,但終究還是壓制住了私慾。在紙上寫了"曹鼎不可"四個字貼在牆上警示。貼了揭,揭了貼,強行忍耐直至天明。即便四處無人可知時,曹鼎仍然堅守德操與準則,反觀今日,眾目睽睽之下怎能為圖個人一時方便違反校規?火災後歸還書,看似無礙,實則逾越了規則,挑戰了權威。若他人紛紛效仿,校園秩序該如何保障?若都視規則於無物,社會又將如何運轉?林肯曾經說過:“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那些妄圖以道德之名行觸犯規則之實的行為本身就是對道德的違背!人們應身懷為民立命之道,抓緊規則這一準繩,守護信仰,守護規則。莫讓道德綁架規則,我們應以切實的行動來守護好規則,給社會帶來正義的風氣,讓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名叫規則的量尺,用以規劃自己行為的邊界,心靈不可逾越的範圍!

1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戀愛經費帳戶——獻給因金錢而鬧分手的戀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