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曾幾何時,跟別人提起“丁克”,還需要花費許多口舌去解釋是怎樣的概念,可是現在有資料表明,丁克家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60萬,曾經的“小眾”已經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中。

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因丁克產生的問題。

閨蜜結婚剛滿一年,因為在婚前和老公說好了丁克,於是婚後一直沒有要孩子。

只是夫妻倆說好的,和雙方父母期待的並不一樣,眼見她的肚皮這麼久都沒有動靜,長輩們都著急了,每次見面便要說上一大輪,好好的聚會往往鬧得不歡而散。

都說百行孝為先,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寧願叛逆父母,也要選擇丁克?

有時候,看著別人和兒女享受天倫之樂,心裡面確實有點羨慕,但是一想到剝開美好外衣下的一地雞毛,我想我也許能理解他們的選擇吧。

“孩子出生後,我完全失去了自我”

早前過年的時候,親戚來我家拜年,表姐也帶上她的兩個孩子。

無論是“親戚的孩子”還是“我家”,只要串連在一起就意味著一場大災難即將來臨。

孩子忙著翻天、表姐忙著抓完這個抓那個,一個早上雞飛狗跳。

好不容易坐下來,她的眼睛裡滿是疲憊。

可明明表姐生孩子前,是一個魅力四射的獨立女性啊!

在我印象中,她會穿著精緻漂亮的小裙子,化著淡淡的妝容,而不是現在這樣,剪了容易打理的短髮,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還一邊毫無形象的去教訓兩個孩子。

此情此景,相信有部分女性和我的感覺一樣。

那就是強烈的恐懼。

一個女性對於失去自我的恐懼。

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常常聽到過這樣一句話:

“忍忍吧,為了孩子,就不要離婚了。”

她們對婚姻不夠信任,認為一旦孩子出生,就會為這段婚姻鎖上一道枷鎖,從而變得被動。

這句話讓無數人因對“婚姻不滿意,卻因孩子不得不繼續煎熬”的恐懼,而選擇丁克。

除此之外,還有比較普遍的一種恐懼,就是對教育孩子的不自信。

並不是不喜歡孩子,而是要深思熟慮的事情太多,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我有一個同事,夫妻倆在廣州打拼事業,把還沒上小學的兒子放在老家,交給家裡的老人養。

後來有一天,她愁眉苦臉地跟我們說:“過年回家看過孩子,發現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變得滿嘴粗話了。”

而且老人們對孩子的盲目寵溺,也讓這位同事的兒子變成混世大魔王。

同事憂心忡忡地說:“真怕以後再也沒法把他教好。”

這種害怕和擔憂,一直都存在,只不過隨著丁克概念的普及,才越來越多地被提起而已。

“不養兒女,怎麼養老?”

既然年輕人能列舉出這麼多生孩子的可怕情況,那為什麼老人們還無視這些恐懼,執著於生孩子呢?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有一種恐懼,遠比不生孩子要深刻得多。

早些日子鄰居家的大爺生病,他的唯一一個兒子在外面打工,幾年都不回家一次,剩下他一直和老伴相依為命。

可是畢竟年紀大了,生活中有很多不便的地方。

這次他突然在家裡暈倒,也是我們家帶著驚慌失措的老太太,一起把他送到醫院。

從醫院回來後,我媽也不無感嘆地說:“你看這孩子沒有就是不行,有點什麼事連找個幫手都找不到,這輩子你說為了啥?連生病都顧不上,看來是要去養老院了。”

老人都覺得,兒女成群會讓你在生病時得到足夠的照顧,所以孩子少了就是不行!

他們的恐懼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怕自己“老無所養”,一種是怕孩子在照顧父母時“孤立無援”。

雖然生孩子養孩子是一種巨大的付出和犧牲,但他們會覺得這都是有意義和回報的。

生命得以傳承,親情得以延續,人生可以說是圓滿。

無可否認,生孩子、或者說“愛情的結晶”,是彼此相愛的雙方感情的昇華,人在深愛另一個人的時候,會本能的願意和對方有更深度和不可分的羈絆。

既然生孩子能抵擋對衰老的恐懼,又是人性本能的驅使,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年輕人選擇丁克?

也許,這也是年輕人和老人的矛盾所在:

人老了的時候,到底是孩子靠得住,還是你的錢靠得住?

賺錢養老、組團養老

網上有不少丁克人士的經驗分享,他們在享受著時間自由、經濟自由的同時,也總結出了應對丁克生活的四點準備,分別是:

1. 要有足夠的養老資金。除了養老保險,還要有別的收入保障晚年生活。

2. 一定要飲食健康,作息規律,經常健身。

3. 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4. 要能夠在完善自我的同時,忽略年齡。

可以看到,第一點經濟保障,完全是後面三點的支撐和底氣。

當“養兒防老”不再適用於年輕人的觀點時,“賺錢養老”就成為了丁克家族籌備未來的主流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老無所依的恐懼。

只要有錢,就會有很多種養老方式的選擇,你可以住進養老院,也可以聘請護工照顧。

當你患病住進醫院的時候,你的錢也可以為你提供最好的治療裝置。

除此之外,新興的“組團養老”也在逐漸興起,成為不少人的其中一種選擇。

在日本,有一個名為“個個SEVEN”的團體,她們是7位單身的退休女性,因為膝下無兒無女,所以決定生活在一起。

2008年,這群“老年單身貴族”找到了適合養老的公寓,順利開啟同居養老生活。

無獨有偶,前幾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的20多名老教授,“團購”了一棟兩層高的公寓,這座公寓能容納130位老教授。

他們都是高齡、多病的空巢老人,大半輩子在校園中度過,到年紀大了便可以住進這裡,繼續與熟識的老同事在一起,互為鄰里,相互照顧。

這些人不一定都是丁克族,但是他們沒有把養老完全寄託在下一代身上,這也為許多丁克族提供了新的養老模式。

生孩子還是對童年和感情的另一種思考

有些人的童年經歷並不美好,我有一位決定丁克的朋友,不生孩子純粹是因為不喜歡孩子。

他小時候是在鄉下里由外婆撫養長大的,因為父母都在外面打工。

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讓他覺得自己是個不討人喜愛的小孩子,所以讓父母拋棄。

直到長大後,他還是會覺得,小孩子是不可愛的。

可見一些讓人痛苦的童年經歷,的確會讓對孩子的天然的喜愛被抑制。

除此之外,還有對伴侶的信任沒有達到想要“生孩子”的程度。

當對這種用孩子穩固親密關係產生遲疑時,自然不想被孩子束縛著這段感情。

他們覺得夫妻間的陪伴,勝過這世上所有美好的風景。

世上沒有毫無根據的選擇,所有決定都有其深思熟慮的過程。

無論是選擇丁克的年輕人,還是渴望抱孫子的長輩,都應該認真聆聽對方的想法,尊重彼此。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都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然後按自己的意願過好它。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他們都很努力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