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感覺這世界上沒人理解我,我每次和別人講話時對方都沒有體會我的感受。
B:這樣嗎,那對話時你會去了解對方的需求並對他人表示理解嗎?
A:啊…大部分時間好像沒有,因為我說話前的意圖就是希望有人理解我,希望別人能夠滿足我被關心的需要。所以對方的狀態我可能沒有過多注意。
B:會有這樣的情況的,這是我們一般性的狀態。但是我們也應該記得,對方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有需求,需要被理解的。
當我們懷揣著某種情緒或者某種被安撫的需要去和他人進行溝通時,我們常常只專注於自己需要的滿足。而忘記去感知對方,以及雙方之間的關係。
尤其是我們在和一些熟悉的人談話時,由於過於熟悉我們往往就忘記了去關注對方。
有時甚至只是把對方當成了某種“工具”似的人物,他們的“用處”就是幫我們排解不良的情緒,或是滿足某種內心的需求。
所以在這種“不完全”溝通下我們常常不能看到對方的全部。
我常常習慣於和母親交流一些我的煩惱與心結,但是很多時候她並不能夠準確的聽明白我想表達的感受或需求,每到這種情況下,我就會變得異常煩躁與不安,感覺手足無措,因為我苦惱於母親無法理解我的感受,苦惱於在結束了這場對話之後我的煩惱依舊無法消散。
在以前的這些溝通中,我的眼裡幾乎只有自己,對對方的感知是不清晰的。
但是現在我在說話之前,先留給自己一段思考調整的空間:我首先用心去感知對方,知道對方是一個完整的人。Ta有著不同於我的獨特經歷和基因排列,思考方式也和我不一樣。
雖然有些交流的過程不在“同一頻道”但是我能感受到對方在用Ta所擁有的能力與辦法在與我溝通,雖然不是那麼契合我的內心,但是Ta有所努力,並且所說的話就是Ta所認為的最好的解決方式。
儘管我的需求好像並沒有得到滿足,但是我能看到對面那個同樣有著生命能量的個體在用Ta獨特的方式幫助我,問題或許沒有得到排解,但是我感受到了對方的善意與相助。
我便明白“我希望你滿足我的需求”的這個期望或許對別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要求,對方可能沒有辦法達到這種狀態,但是Ta已經做出了努力。
當期待降低的時候,心裡的波瀾也就平靜了許多。
我感恩身邊這個願意和我坐在一起的人,這個和我一樣會有喜怒哀懼、會高興會痛苦同樣徜徉於宇宙間的生命個體,因為Ta願意平等的和我待在一起,願意花時間聽我說什麼,願意用它生命中的一點點時間與我共處,這便已經足夠。無論Ta是誰,能否明瞭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