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者夏七夕在小說《後來我們都哭了》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戳痛了很多人的心:

“每個做子女的,不管成長到幾歲,都覺得自己依然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面對風暴時,習慣躲在父母身後,面對挫折時,習慣找父母傾訴,面對傷害時,習慣找父母哭泣。我們毫無節制地索取,父母毫無怨言地給予,這也就使我們被寵得成年後依然像個小孩子。

直到看到父母的第一根白髮,父母掉落的第一顆牙齒,父母越來越渾濁的雙眼,才會真正明白,我們真的長大了,父母,真的老了。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類。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賈曉玲跟媽媽說下輩子要讓她做自己的女兒,可是媽媽在她醉酒後揹著她一步步往回走的時候,還是無比深情地說:“下輩子,還是我做媽媽。”

曾經看到一個一百多歲的奶奶去參加婚宴回來,還在往自己九十多歲的女兒手裡塞糖果,當時特別多的網友都被兩位老人的這一幕給觸動了。

是啊,無論我們多少歲,母親永遠都把我們當兒女。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就是擋在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只要父母還在,我們就永遠可以是個孩子。

然而,作家龍應臺也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著背影資訊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正如《奇葩說》最近的一個辯題,父母應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嗎?很多網友的觀點都是不應該,同樣也有很多網友其實都是從小被教育要讓這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深感成長中的各種“不公平”。

有時候我不禁想,這道題換到父母與子女身上來說,也是成立的。父母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做了父母,可是等到子女二十幾歲,四十幾歲,甚至六十幾歲的時候他們依然是父母。

父母的一生都在為兒女付出,從不計較,可是有些兒女卻一生都在向父母索取,並不覺得愧疚。更讓人難過的時候,很多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到了晚年的時候卻老無所依。

“老了想住兒子家,我錯了嗎?”這是一位老人發出的疑問,四位兒媳的回答,卻讓人難過。

“退休後,我們準備搬去和兒子同住,兒媳乾脆的拒絕”

一位60歲阿姨在離退休還有小半年的時候,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退休計劃”,她打電話給兒子說:“我和你爸這輩子不容易,退休後我們想每年花半年時間到處走走,在外面旅遊和生活,剩下的半年時間就到你家去給你照顧孩子……”

老人話還沒說完,就聽到兒子在電話那頭為難地說:“媽,您和我爸去旅遊我舉雙手贊成哈,但你們要每年過來住半年這事,可能不太好,小慧(兒媳)她不喜歡和老人一起住……”

阿姨聽後愣了一下,大概她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以為的“對兒子好”居然被全然拒之門外。想在退休後去跟兒子一家住在一起,享受下天倫之樂,順便照顧一下孫子,有錯麼?

阿姨的想法固然是沒錯的,老人想要和兒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也可以理解,只是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家未必容得下老人,兒媳更為比容得下老人在同一屋簷下生活。

有些父母愛嘮叨,有些父母看不慣兒媳的懶惰和大手大腳,婆媳共處一室,矛盾一觸即發,其實我挺能理解兒媳不願意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其實這也是保護小家庭的安寧,防範於未然的一種“遠見“。

據統計,中國有50%的離婚都是因為婆媳矛盾。按照西方的觀念來說,子女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特別是現代社會基本婚後的年輕人都會有自己的房子,這也說明了對“獨立空間”的需要,小家庭單獨生活,有時候也更利於夫妻感情的穩固。

然而也有資料顯示,2000至2010年十年間。中國城鎮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農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國空巢老人人口超過1億。

如今已是2021年了,這個資料應該比10年前要恐怖很多。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傳統的“養兒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體,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經很難看到。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老人的未來該何去何從?追隨兒女的腳步,老了想住兒子家,對於老人來說,真的有錯嗎?

要不要老人來住?四位“兒媳”的看法,戳痛兩代人的心

上面這位阿姨的故事,我在網上問了一圈,其中有四位“兒媳”的回答是這樣的。

第一位兒媳:方女士

和兒子一家住有什麼問題?我就是在公公婆婆的資助下買了大房子一起住的,我對婆婆很好,從不挑剔或嫌棄他們,婆婆也逢人說我這個兒媳比親閨女還好。婆婆對孫輩疼愛,在家裡也特別愛乾淨,家務全包,從不干涉我和老公的事情。

我雖然不缺錢,但她還是每個月會往我卡里打幾千塊錢。一起相處七年多,沒有所謂的婆媳矛盾,雙方都受過高等教育,明事理。說實話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了婆婆的幫助在家庭生活中也輕鬆很多。

第二位兒媳:高女士

我覺得婆婆還是不要一起住的好,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就幫忙,不需要就得體退出。本來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就不一樣,沒必要非得擠在一起,各自安好比什麼都好。當然,如果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了,那作為子女的就得盡到養老義務。

第三位兒媳:伍女士

一個家裡只能有一個女主人。不管是婆媳還是母女都不適合一起住。

第四位兒媳:鄧女士

老人家別整天想著養兒防老,特別是現在社會,兒女成家後他們的日子也挺不容易的,希望作為長輩的能多理解和體諒。況且有些農村老人到了成立各種不適應,這讓女兒在照顧孩子、本忙工作之餘還得照顧老人,實在是力不從心。

保持一碗雞湯的距離,同吃不同住,是最理想的狀態

有人說,父母與子女之間最理想的狀態,是保持一碗雞湯的距離:同吃不同住。比如,住在同一個小區的不同房屋裡,甚至是樓上樓下都行。那麼三代人之間既能互相照應,還能給彼此留出空間,也避免了婆媳矛盾。

年輕夫妻有孩子但下班晚的,老人能幫忙接孩子做飯,老人生病了年輕人也方便抽空照顧,一起吃完飯聊聊天也會讓老人的一天有所期待,不寂寞。

有網友甚至說,將來我和我的孩子也準備這樣生活,讓兒媳婦的父母也住得近,孩子們好照顧。

辦法當然是個好辦法,只是,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有這樣的經濟條件,特別是在一線大城市高房價的情況下,想要和父母住在同一個小區,首先得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不管是租房子還是買房子都好,錢一定要到位,才能給兩代人“一碗雞湯的距離”提供前提條件。

當然,明智的老人應該學會注重自己的健康,知道人到晚年,健康的身體就是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儘量不要給孩子添麻煩,自己手頭要留些積蓄。不凡事依靠兒女,才能活得有尊嚴。

說到底,父母子女一場,其實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從子女出生,到上學,到工作,再到結婚分家,每次分離到重聚的時間都在拉長。

作為父母,倘若我們五十多歲需要幫忙帶孫子,那麼六十歲以後,也要學會體面地退出。

退出孩子們的家庭和生活,才能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樂,才能收穫一個少有家庭矛盾、舒心幸福的晚年。

願每一位老人,都能有這樣的清醒,不強求,好好愛自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END-

#情感情感##情感##情感事務所#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多年以後,你還會想起那個被你弄丟的人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