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樣的男人更有吸引力?
很多在婚戀市場失意的男性朋友,都難免對女性形成刻板印象,在他們眼裡,同樣的經濟地位狀態下,女性只喜歡身材高大、長相帥氣的,完全不給普通男性機會。
那麼,事實是這樣嗎?或許下面這個心理實驗能為我們答疑解惑。
來自英國伍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法雷利曾做過這樣一項測試。
他準備了兩組男性照片,每組都兩張照片,一張是一位英俊瀟灑的男士,而另一張則是一位平平無奇的男子。
與此同時,法雷利還找到了200名異性戀女性來參與這項測試。
法雷利首先給這些女性們看了第一組照片,並給大家講述了關於這兩位男性的一個小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某天,這兩位男性一起穿過一個繁華美麗的小鎮,在路過一家咖啡館的時候,他們意外發現了一位無家可歸的老人。
老人正一身狼狽、飢腸轆轆,長相普通的男人A當即決定走進咖啡館,為這位可憐的老人買一份三明治和一杯茶。
而另一位長相帥氣的男子B則假裝在玩手機,徑直地從老人身邊走過。
接著,法雷利又給著大家看了第二組照片,這裡依然有一位相貌出眾的男子C,和一位看起來毫無吸引力的男子D。
然後,法雷利給出了一個關於這兩個男人的場景:
C和D都去購買服裝。C買了一件綠色的夾克,D買了一條藍色的牛仔褲。
最後,法雷利要求女性們評估這幾位男性的吸引力,包括,包括是否願意與其發展長期關係,如結婚;或者只願意保持短期關係,如短暫的戀情或是一夜情等。
最終的統計結果,也正如法雷利所料:
女性最喜歡的是熱情助人的男性(平均期望值為3);
其次是長相英俊的男性(平均期望值為2.8);
而相貌較差的男性(平均期望值為2.2)則比自私的男性(平均期望值為2.1)更有吸引力。
所以,大家看到了嗎?女性也並不是所謂的現實,更不是什麼視覺動物,她們也更喜歡熱情善良、樂於助人的人,而這種人,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利他型伴侶”。
“利他”和“討好”的區別“利他”作為健康人格的首要特徵和終極尺度,近幾年來廣受關注。
而我們想要聊“利他”,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件事“討好”。
兩者聽著非常相似,實則截然不同。
“討好”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別人,外表圓融的他們,實際上把所有的刺都扎進了自己的內心。
和這樣的伴侶相處久了,你會經常聽到他們抱怨辛苦,抱怨沒人理解自己、沒人幫自己。
而“利他”則不同,他們不但可以照顧好自己,還想好好照顧別人。
而且,即便他們對他人很好,也不會把自己的三觀,強行加在別人身上,強行要求對方“禮尚往來”,“替別人著想”這件事,對他們而言,也從不是負擔。
“利他型伴侶”與“討好型伴侶”最大的區別,在於“自我分化”的成熟度上。
所謂“自我分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界定。
第一,在內心層面上,它指的是個體可以將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就是說,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
第二,在人際關係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
很多自我分化成熟度低的人,很容易把自己和別人綁在一起,情感上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讓他們草木皆兵。
而自我分化好的人,能親密,也能獨立。
在一起時,他們能為這段感情維繫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如果最後遺憾分手了,也能保持良好的邊界感,不逾越,也不詆譭,維護了對方,也尊重了自己。
或許,這就是利他型伴侶的魅力所在。
如何成為一個“利他型伴侶”心理學家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中寫道:人為了舒服,會跟人保持一定距離,距離太近不舒服,距離太遠又不友善。
這句話不僅放在愛情婚姻上十分正確,放在其它人際關係上也是受用的。
想打造自己“利他型”的人格,就要提升自我分化能力,搞清楚“我”的界限,把自己的事歸自己,別人的事歸別人。不在情感裡不作為,也不會手伸得太長,讓對方不適,如此,才能讓親密關係流暢起來。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實在需要付出一些努力。
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情緒。兩個人相處難免有些磕磕碰碰,但並不是所有的矛盾,都需要尋求指責和爭吵來解決。
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發火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開啟一段安靜柔和的音樂,或者跟隨我們文章頂端的音訊,跟隨水滴聲,調整自己的呼吸,感受腹部隨著吸氣而鼓起,又隨著呼氣而下沉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讓自己漸漸平靜下來。
然後,我們跟著音訊的引導,儘可能將自我的感官細節融入到音訊所描述的場景中,讓每一處描繪都變成腦海裡視覺化的效果,漸漸地,你會感到憂慮的感覺正在慢慢消散。
最後,在音樂或者音訊結束後,我們可以試著跳出自我,把自己當做客體,客觀地觀察自我,重新審視之前那件讓你頭疼的事情,或許你能因此找到更溫和的處理方式。
好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開始一個全新的正念訓練吧!當我們學會矚目、聆聽於此時此刻的自己,這就是最美好的時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