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心理話題探討

:你們搞心理學的,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認為這就是真愛,這到底是啥意思?

:你問這話的目的是什麼?你真實的困擾是什麼?

:就是,我發現我兒子越長大越和我想的不一樣,越不聽話。他現在15歲,很叛逆,我們經常發生衝突。我發現我對他很失望,甚至感覺自己都不愛他了,很希望他早點長大,快快離開我。我對我老公也有很多失望,覺得他一點都不是我心目中的好男人。

:那麼,針對你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兒子是個橘子,他也喜歡做橘子,那麼就按照橘子的方式去養育他,不能因為你不喜歡酸而喜歡甜,就想讓他變成蘋果,就拼命按照蘋果的樣子去培養他,要求他;如果他做不到,你就對他失望,認為是他的錯。如果他本來就是橘子,那麼,“酸”就是他的真實,那有什麼錯呢?對你老公,也應該是這樣。這就是“愛他如他所是”,也即所謂的無條件的愛,真正的愛。

: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我做不到呀。而且,很多人都做不到,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您能做到嗎?

:我在努力做到。我和絕大部分人不同的一點是,雖然我還沒有完全做到,但我知道,要求兒子或者老公做一隻蘋果而不是橘子,是我的問題,不是他們的問題。因此,我和他們發生矛盾時,我會時時提起這個警覺,然後,我就會停下來,停止我的執著,問題就不會惡化。

:那你認為那種無條件的愛可能嗎?

:我覺得可能,但需要修煉自己。我自己平時在禪修過程中,非常清淨的時候,會體驗到那種真正的“愛”的感覺,就是會感覺到自己本身很完滿,就像水一樣,非常充盈,自然地就要溢位來,流向他人,毫不費力。這個時候,我就會感覺到,自己就是愛本身,看什麼都很喜悅,都沒有問題。當自己就是愛本身時,自然只會愛人,所以真正的愛確實是無慾無求的。

電影《弘一法師》裡,李叔同要出家,妻子前來質問,問他什麼是愛,李叔同說:“愛就是慈悲。”慈悲,其實就是允許你是你,允許一切是一切,就是全盤接納,而不會去批判和試圖篡改。

而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個愛吧,就像心理學大師弗洛姆講的,都是把愛理解為被愛,理解為需要愛。所以那些因失去愛而自殺的人,反而被認為是愛得深情,而其實不過是太匱乏導致的嚴重執著罷了,哪有什麼愛,匱乏的人拿什麼去愛他人呢?只能是要求於他人,索取於他人,所以他們的愛看起來很用力,很辛苦,很折騰,也很自私。現在的一般男女戀愛都是這樣的,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這樣的,有很多要求,很多期待,其實滿足的是“我要”。

:那這個匱乏感怎麼辦?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在這些年禪修的過程中,會漸漸體會到,我,本來就是圓滿的,就是完美的,而平時的那些匱乏感,都不過是成長過程中被動造成的一種誤解,一種頑固的自我認知。譬如,我本來就是個橘子,但在成長過程中,因為不斷被父母被老師被他人被社會要求做一個蘋果,並且因為做不到而被批判,被指責,那麼,漸漸的,我就會認為我是有缺陷的,我是不好的,不優秀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然後,匱乏感就產生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看透這整個的把戲,就會發現,我本來就是橘子,這根本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別人。這樣,我就能接納認同自己,就會發現自己本來完美,並沒有殘缺,並不匱乏。完全接納自己的人,就是完全愛了自己,然後,他就不再匱乏,他自然就能接受別人也做別人,接受蘋果做蘋果,桃子做桃子。

而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地去認識自己,我們就可能會有更深一層的領悟,那就是,我,你,以及所有人的存在,都源於同一個本源,同一個最根本的“存在”,無論是桃子,蘋果,橘子,都是這個最高存在的不同變現。於此,便是悟大道了。一個悟大道的人是無我的,因此他對任何人都有慈悲,都是真愛。

:那也太難了吧,那都成聖人了。

:悟大道可能確實很難,但是,我上面說的前面一層的領悟並不難,它只需要我們能夠認真地花一些時間,回到自己的內在,去好好研究自己。只要你有這個願力,那麼,就一定會有收穫。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45歲,收到人生第一封情書的“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