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性格內向,不擅長與人交流,朋友非常少。我也想向‘社交達人’一樣,擁有廣泛的人脈圈,但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怎麼辦?”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內向者同樣具備很多優勢,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也可以打造高質量的人脈圈。

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與陌生人交流,常常不知道該說什麼,冷場也是常有的事。

而很多朋友、同事,無論在什麼場合,都能很快融入其中,和每個人愉快地交流,這讓我非常羨慕。

為此,我鬱悶了很長時間,不知道如何才能突破現狀,成為一位“社交達人”。

前幾天,在書店看了一本書,講的是內向者如何實現精準社交,很受用,它就是《斯坦福精準社交課》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竹下隆一郎,他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赫芬頓郵報》日本版網站總編。

他曾經就“內向”的話題,採訪過日本傳奇企業家、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等多位成功人士。

他根據自己在斯坦福大學學習和領悟到的社交要領,以及多年的職場經驗,整理出了一套能讓內向者發揮天賦、外向者啟動潛能的精準社交法則。

關於社交,作者的觀點是:與其追逐虛偽的表面,不如探尋自己的內在。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精準社交”,即就是,與其把自己打造成“社交狂人”,不如用心去維護同少數幾個重要人物的深度關係。

那麼,內向者如何打造關鍵人脈、實現精準社交?

我從書中選了3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一、“三條備忘錄”,讓溝通更有話題

讓內向者最苦惱的一個問題是,與人交流的時候,自我介紹完,就找不到話題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作者說,與其談論各自的職位,不如與初次見面的人談論“最近在做的有意思的事”“工作上的展望和夢想”“關注的新公司(今後可期待的額新興產業)”等。

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方法——“三條備忘錄”

與人交流之前,先在紙上寫下“三條備忘錄”:

第一條:自己的工作或者所研究的課題

與陌生人交流的時候,我們習慣先做自我介紹,包括工作、個人成就等等,作者認為,這些都無法打動人,而要說“自己對什麼最能傾注熱情”

做自我介紹的時候,稍微涉及一點自己所在行業存在的問題,並說明要怎樣解決,能為自我介紹新增“故事性”

比如你是一位自媒體作者,自我介紹的時候,可以說,你想成為一位積極向上,能給讀者帶來收穫和改變的作者,創造一個正能量的社群,幫助大家不斷成長。

又比如你是一位金牌銷售,自我介紹的時候,可以說,想把好的產品介紹給更多的人,讓大家深入瞭解產品的效能,以及能帶給大家的便利,而不僅僅只知道某個產品“很好”。

又比如你是正在上大學的學生,同一位非常敬重的老師交談的時候,可以簡單說一下正在研究的課題,自己的觀點、看法,以及下一步的規劃等等。

自我介紹的時候,如果涉及到了一些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就會讓別人對你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更有利於找到共同話題,進而促進更深層次的交流。

第二條:喜歡的食物、餐廳以及招牌菜

作者認為,食物是永恆的話題,也是大家都能愉快交談的話題。

你可以向對方介紹自己家鄉的美食,以及自己喜歡的食物,經常光顧的特色餐廳等等。

對方聽完,會不自覺地加入你的話題,告訴你她/他喜歡的食物,無形之中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聊天的過程會更輕鬆,也能找到更多的話題。

也許在聊天的過程中,就能發現彼此的共同愛好,這樣場面就不會尷尬,能夠達到想要的溝通效果。

第三條:“想向對方諮詢的事”

比如你要拜訪一位行業大咖,可以事先寫下3個想向對方諮詢的事,包括職業發展、自己的困惑,以及對方的建議等等,這樣對方就會針對你的問題,給出中肯的回答,讓交流更有價值。

“帶著問題交流”,比什麼都不準備,見面不知道聊什麼要更高效。

除此以外,作者還指出,“和孩子有關的煩惱是絕招!”

如果對方有小孩,你可以說一些與孩子有關的問題,比如輔導作業的時候,如何才能做到不發脾氣,或者如何與孩子更好地相處等等。

這些都會輕鬆開啟對方的話匣子,她/他會很樂意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分享一些經驗和方法。

用“三條備忘錄”交談,會讓普通的閒談進行升級,交談的內容會產生質的變化。

用到這3個方法,即便是內向的人,也能快速開啟溝通的渠道,讓交談不再無趣,實現精準社交。

二、不和把“嗯,不過”掛在嘴上的人結交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同事們提議:“週末舉辦一場壽司聚會吧?”

領導說:“嗯,壽司我倒是很喜歡,不過我覺得有人會不喜歡吧?“

同事們說:“那就給不喜歡壽司的人,準備一些燒烤。”

領導說:“嗯,應該還會有人不喜歡吃燒烤吧?”

……

一次簡單的對話,因為領導總是磨磨唧唧,不給出肯定的答覆,讓交流陷入了無效的僵持階段。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同事遇到了一個難題,向你求助,當你給出建議的時候,對方卻說:“你說的很有道理,不過咱倆的情況不同,我覺得還是得另想辦法。”

一位寶媽在育兒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過來人給她了一些好建議,她卻說:“嗯,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我覺得執行起來太難了。”

作者說,他在工作、生活中,會盡量避免和這類人交往。

因為嘴裡總是說著“嗯,不過”的人,只是暫時接受了我們的想法,之後還會加上各種“保留意見”,交流了很長時間,也沒有什麼結果,大大降低了溝通的效率。

三、尋找7個自己喜歡的人

很多人覺得,認識的人越多,人脈圈就越廣,以至於很多內向者因為朋友不多,而陷入了焦慮。

曾經的我就是這樣,看到周圍的朋友能夠與很多人交談自如,自己卻總是找不到交流的突破口,就非常自卑,每次在公眾場合,都選擇當一個“小透明”。

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說:“進入職場,一定會遇到不知何為正確答案的時候,這時,就像選擇自己喜歡的三明治餡料一樣,依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結果可能會更好。"

為了結識更多的人,我周圍一些朋友會參加各種聚會,看似朋友很多,但真正值得交心的人寥寥無幾。

作者說,當今時代,個體擁有強大的力量,如果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即使兩人勉強相處,關係也不會持久。

因此,要選擇與“感覺還不錯”“和自己很合拍(情緒、心情、愛好等)”的人結交,才能實現高效溝通。

為了尋找合拍的人,我們可以參加一些高質量的興趣班,或者培訓班,因為在這裡更容易遇見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有助於我們實現精準社交,打造高質量的人脈圈。

雖然喜歡的人結交的越多越好,但是作者建議還是先從7個人開始,然後透過這些人,再尋找其他與自己合拍的人,不斷拓寬高質量的人脈圈。

總結

性格內向,並不是一個人的弱點,朋友少不代表自己不夠優秀,實現精準社交,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做的事情。

竹下隆一郎的《斯坦福精準社交課》適合每一位職場人閱讀,當我們無法成為“社交達人”的時候,就要學會打造關鍵人脈,用好“三條備忘錄”、不和把“嗯,不過”掛在嘴上的人結交、尋找7個自己喜歡的人這3個方法,內向的人,也能輕鬆打造屬於自己的高質量人脈圈。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和40歲大齡剩女相處一年,找到了她嫁不出去的原因,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