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電影《只有芸知道》劇照
說起婚姻,45歲的顧姐若有所思,她說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不會把自己這一生都奉獻給家庭,她以為自己這種犧牲精神會感動家裡的每個人,但是她想錯了,顧姐語重心長地說:太顧家的女人沒人愛,容易被男人疼愛的女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懂得愛自己。
今年45歲的顧姐,結婚二十年了,婚後有了孩子,她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婦。上有二老需要伺候,下有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這一大家就夠她忙乎了,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工作呢?
她說,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她應該呆在家裡,就連她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是她這一呆就是二十年,這二十年她由一個年輕的姑娘變成了一箇中老年婦女,而她的世界一直都是家那麼大,外界對她來說就像是外星球,她不是沒有過嚮往,但卻很害怕接觸。
她精心伺候著兩個老人,直到給他們養老送終,她無時無刻不在為了孩子忙碌,直到成功把他送進了大學。
她以為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功臣,可誰知在自己45歲那年,等來的卻是老公在外面的流言緋聞,她不敢去證實,因為她實在是太害怕失去這個家了,並且她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對。
本以為自己很委屈,她把這些心事說給朋友聽,可朋友在聽了她三番五次的訴苦之後,已經沒有耐心再聽下去了,她看著朋友們忙碌的身影,瞬間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她不但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那些曾經對她寄予希望的人。
這些年,她太顧家,把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可對孃家卻疏忽了,所以孃家人對她也是有怨言的。
顧姐說,她忽然覺得,丈夫不愛她,孩子不懂她,朋友不理她,孃家人不滿她,她成了一個沒人愛的人了。
我當然能理解顧姐的失落,當一個人不被人需要的時候,她就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也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而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就是實現自己價值,可想而知,當所有人都認為她可有可無時,這個人便就再無存在感了。
我想,顧姐的失敗不在於她全心全意為了這個家庭,而是在經營的家庭的同時忘了自己。婚姻究竟是不是女人的歸宿。大部分過來人一定會說,即便婚姻是歸宿,但也不是一個女人的全部。
就像男人從不把愛情當成全部一樣,女人也不該把家庭當成全部,照顧家庭是必須而為之,但是與此同時還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更應該有精神信仰。
這個信仰才是女人獲得價值感和存在感的精神支柱,是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來證明的。可是,很多女人都犯了和顧姐一樣的錯誤,那就是成全了家庭,失去了自己,甚至是乾脆犧牲了自己。
前幾年的熱播劇《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她把家庭視為一切,可是當婚變來襲,她一點抵抗風雨的能力都沒有。在一無所靠的時候,她就是那個不被任何人需要的女人了,因此她才會感覺自己的世界坍塌了。
而《三十而已》裡的顧佳,雖然也是有老公和孩子需要照顧,但她知道,就算再怎麼迴歸家庭,自己始終都是要保持自我的,所以她沒有忘了自己還有理想和追求,在忙家務帶孩子的之餘,她還風風火火地做著自己的事業。
同樣的居家,但是創造的價值卻大不同,一個人捨棄了自我,成全了家人,一個是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不放棄自我。
說到底,一個女人是不會被婚姻和家庭耽誤的,耽誤自己的是她對家庭主婦這個詞的錯誤認知,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一種否定和放棄。
也有人認為,女人不該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沒於家庭,於是她們堅持不婚主義,或者乾脆女主外男主內,但我認為任何一種顧此失彼的選擇都是不完美的。真正合理的權衡應該是家庭和事業兼顧。
有人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家庭和事業並不能用魚和熊掌來作比喻,一個善於平衡家庭和事業的女人才是人生的強者。
聽說過很多女人抱怨家庭和工作不能兼顧,總是在顧此失彼中手忙腳亂,於是大部分女人因此放棄了工作,徹底迴歸家庭。可是,真正全身體投入家庭之後,依舊手忙腳亂,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其實,不能權衡工作與家庭是女人的一種缺陷,她們認為很多事情只有足夠專心去做才能做好,想要專心就得放棄其他事情,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網上曾有一則新聞,一個國外的寶媽一個人帶了7個孩子,她不但把家裡打理得很有條理,而且還能給每個孩子都制定不同的學習和娛樂計劃,並且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自己還考上了研究生。
有人採訪她,問她照顧這一大家人是怎麼做到顧此不失彼的,她說她對待每件事都很用心,事情實在太多的時候,她就拿個小本子寫好當天的計劃,然後每件事逐一落實就行了。
事實證明,不是家庭和婚姻拖累了女人,而是女人沒有做好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更沒有看到家庭和事業之間還有個平衡點。
女人不是不能顧家,相反,作為女人來說顧家是必須的,只是在顧家的同時也要兼顧自己,不能帶著悲情的色彩走進家庭,認為照顧家庭就是對自我的犧牲,更不能因此就放棄了自我成長,那些值得我們尊重的女性,沒有一個是純粹的家庭主婦,即便宅家,她們也是在追逐和實現夢中的過程中。
這個世界從來不會放棄那些有著強烈自我成長意識的人,如果你發現宅在家裡的你和社會脫節了,不被人接納和認可了,那麼一定是你自己主動放棄了成長,放棄了目標和夢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