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最近我在《奇葩說》#該不該要二十歲一夜成名的機會#辯論中為姜思達圈了粉。

辯論一開始,他跟絕大部分人一樣,當一夜成名的誘惑拋在自己面前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怕天上突然掉下的餡餅把自己“砸死”。

畢竟俗話說得好,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更何況一夜成名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

但敲黑板劃重點,辯題裡說的年齡是20歲。

20歲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我們正式步入成年人的圈子,開始不再被按部就班束縛,開始需要自己去思考去選擇未來的路。也意味著我們羽翼未豐卻要自己開始嘗試飛翔。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下,拼不了爹的拼學歷,拼不了學歷的拼能力。

而正如姜思達那句“20歲的我們,有什麼?”一樣,在20歲這個一無所有的年紀,我們拿什麼去拼?

我以前常常覺得到了20歲之後一切都會不一樣,會前程似錦,會熠熠生輝,會向之前筆記本里寫下的“夢想”越靠越近。

而當我真正到了這個年紀才發現,比起混得風生水起,

更多的是每天盤算著三餐怎麼吃更省錢,未來專業難找到對應的工作該怎麼辦,是要繼續考研還是戛然而止。

我們越來越害怕選擇。在人生的棋盤上,怕試錯,怕全盤皆輸。

“因為我們習慣了渺小,習慣了作為分母的人生。”

“我們總是生活在別人的典故里,我們卻從來不會成為別人的典故”

姜思達這幾句話一出來,我真的就一瞬間被觸動了。

回想身邊的人,有的人從小到大讀書沒拿過一次獎,成績普普通通,也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緊接著就是奔波於各種證書考試。

有的人朝九晚五的工作,擠地鐵擠公交。哪怕心情再糟糕也得陪著笑臉應酬。

燈紅酒綠車水馬龍間,有春節不打烊堅持跑單的外賣小哥,也有穿梭在車流中因工作而無法陪伴女兒的專車司機...

我們渺小的如塵埃,時間的風一吹,就各自忙碌在各自的生活裡。

卻也因為渺小,常常忽略了自己不曾發掘的無限的可能。

所以到底要不要這個在20歲一夜成名的機會呢?姜思達的答案是要。

因為“我決定,試它一次。因為只有選擇這個機會,我才能真正地抵抗我的渺小。”

突然想到前幾天我刷到的這麼一條微博,“導師一直勸我去嘗試自己做博主,他說相信我能做到,但我實在是沒勇氣去試一次,到現在浮浮沉沉,我特別後悔當時沒有去努力一把。”

如果當時努力爭取了,會是什麼樣子呢?

原來有時候我們往往缺少的是面對機會時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勇氣。

當錯過那個機會時,才遺憾和質問自己當初為什麼要拒絕。

當然,在這個時代,或許大多數人對成名的第一印象是帶貨網紅,還有從選秀節目出道的亮眼的小鮮肉等等。

覺得成名這個詞代表著名利、地位和追捧。但是其實不然。

一夜成名不單單是在指“明星”這一行業,它更多的,還是指那些抓住機會並且在自己的領域裡發光發熱的人。

還記得中國男籃歷史上最年輕的國手——“追風少年”陳江華嗎?

沒有過人的身高,甚至連一場CBA比賽都沒有打過的他,憑藉驚人的速度和突破,在06年被尤納斯選中。

而後透過一年的不懈努力,從廣東二隊到國青隊,最後進入國家隊。

還有最強大腦選手劉星圖,年僅18歲的他,在經歷一波三折後,成功進入了30強。最後在和復活選手張夢男的Pk中遺憾淘汰。

在高手如雲的賽場上,他們何嘗不是渺小的存在。

但當機會來臨時,他們都選擇了牢牢抓住,奮力一搏,才有了所謂的“一夜成名”。

辯論最後,姜思達用自己的經歷,向觀眾分享了一夜成名後自己的生活。

跟室友準備創業開工作室時姥爺爺突然去世。

走在街上第一次有人跟他要簽名卻悻悻離去的瞬間。

拿到通告收入後花三千塊錢給媽媽買了一條塑膠的水晶項鍊。

你會發現,成名後的他還是普普通通的經歷著這些喜憂參半的瞬間。

就像他所說的,“如果非要說成名後有什麼改變的話,那我的改變就是發現原來自己可以不變。”

不變的是什麼呢?

我想,是那顆赤誠的勇於抓住機會和改變的初心,是那原本平凡的生活。

喜歡文章,可分享給身邊人看。

晚安~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曾國藩:遇到小人時不要衝動,反覆默唸三句話,以後就能越來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