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曾經說過:“只要有可能,人人都會成為暴君,這是大自然賦予人的本性。”
正所謂“畫龍畫虎難畫骨”,任何人都會追求快樂原則,這是人本能的一種慾望。
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渴望不受束縛,去追尋原始的快樂,但是礙於道德感和社會需求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一些人都會開始追求更完善的自我。
心理學家馬斯洛晚年在自我實現需要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靈性需要,超個人需要等。
當我們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後面的兩個層次的需要才能依次的出現並得到滿足。
需求的存在成為了驅動行為的動力,在大多數人的正常情況下,他們會注重自我價值和內在潛能的提升,靠著自我的努力來獲得他人的愛與尊重感,在情感關係中,也沒有這類人才有可能成為關係中最好的伴侶。
但是有一部分的人並不會意識到這一些,而我們暫且可以將這類人歸屬為道德素質差,人品不好的那類。
他們沒有任何的行為目標,也缺乏行動的最基本原則和宗旨,這類人活動的動機更多的是一種慾望,而他們也總是被消極的情緒所影響,更容易被慾望反噬,做一些違背道德原則的事情。
不可否認的是,這類人從不在乎於他人的得失,也不會注重別人的價值感,通常他們只會自私地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類人會自私地對待任何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他更會如此,甚至把自我的劣根性帶到整個關係中。
選擇一個人並非僅僅看他的外貌,看他的物質基礎如何,而應該看這個人的人品。
在情感關係中,人品對於你們之間的幸福指數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對於一個人來說,人品同樣是追隨他一輩子的東西。
“人品若好,一看就知”,我們要學會去運用情感心理學上的這3個識人數。
一、利益是人性的遮羞布面對利益,很多人都會暴露出自己本性的一面,而這個時候對於利益的態度則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最為真實的品質。
曾經有這麼一對情侶,男人和女人一起吃飯的時候總是斤斤計較,幾乎做什麼事情都讓女生花錢。
這個女生。家境不錯,人也非常的單純,他一開始覺得是男方家庭條件不好,所以自己也沒有想那麼多。
後來兩個人接觸的時間久了了,這個男人開始三番五次地以各種理由向這個女生要錢,每次借錢的時候,這個男人總是甜言蜜語是買一些小禮物去哄她開心。
經過身邊朋友的提醒,這個女生也開始保持警惕心,她有一次拒絕了對方的請求,沒想到這個男人便翻臉不認人,甚至向其他人去敗壞他的名譽。
如果在情感關係中一旦摻雜了許多利益的東西,那麼顯然這個人本身的目的是不單純的,當愛情摻雜了這些瑣碎的東西時,也就變了質。
我們不能發現,在利益因素的作用下,女人也很容易看出一個男人的人品如何,正所謂小事見人品。
二、人際圈折射著一個人的喜好人際圈本身就是複雜的,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相互吸引,是因為雙方之間存在著某種共性,他之所以會選擇這個圈子,是因為他在這個圈子裡能夠融入的非常好。
所以在兩個人相處的時候,不要總是看這個人如何,看他對你的態度如何。
判斷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而是要看他的圈子,他的圈子裡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居多,他們的喜好品行又怎麼樣。
倘若一個男人,他身邊的朋友都是一些追求低階趣味的人,並且這類人和你的男朋友關係非常好,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你男朋友身上必定有著一些與他們相似的地方。
人際圈子能夠折射出一個男人的愛好,也進而能夠反映出一個男人的人品。
三、下意識的行為方式揭示人性一個人的人格特徵決定著他的思維價值觀以及行為處事的方法。
任何一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的偽裝性,為了自己的某種目的,他們會刻意的也失掉自身的一些缺點。
我們在觀察一個人的人品是要看的,應該是她下意識的一些行為,而這些行為方式最能夠揭示人性。
觀察一個人對待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時,是否具有同理心,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同時也要看一個人對於身邊的老人孩子能否尊重和關愛,這都能夠側面地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如何。
諸葛亮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如果在兩性交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個人的人品、德行是存在問題的話,應該及時地去遠離,否則你和他強行地融入到關係裡,不僅會產生矛盾,而且會讓你變得越來越消極。
參考資料:《愛情心理學》、《部分心理學》、《潛意識》
The End -
戀愛婚姻心理主筆團 | 用心理學分析愛情、婚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