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前幾天要返校時,父親突然問我這次走要不要帶錢走。這是父親習慣性的一句話,我也習慣性地回覆說不用。實際上自從研究生以來,就很少向家裡索取生活費,一來是因為自己年齡越來越大,羞於伸手要錢,二來身上確實也有點零花錢。近些年來關於家長與子女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連線二者的紐帶——金錢。於是今天有點想法,與同人朋友們交流。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剛剛開始建設市場經濟,家家戶戶的收入開始逐漸增加,但一切只是起步階段,且有前有後。九十年代末我開始讀小學,上小學之前我並不知道什麼叫零花錢。讀小學時,學校門口有一家小賣部,今天我們將其主要賣品視為垃圾食物,可是20多年前能吃到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家屬於起步較晚的一類,我們五年級開始住宿,我記得第一次要住宿在校,前一天我拿著父母給的幾塊錢思前想後,要採購點什麼才最划算,畢竟第一次手上有幾塊錢鉅款,這是件大事,最後定為四瓶哇哈哈AD鈣奶和四袋乾脆面,總價忘了,不過那時候便宜。一週五天,為什麼是“四”呢?因為在學校只有四個晚上。

那時候很多家長都經常接送子女回家吃飯,或爺爺奶奶送點飯菜以改善伙食。我父母忙工作很少來,一般我不生病他們不回來。恰有一次我生病了,父親第二天早早就來了,同樣還有一位同學母親,哪位同學家庭條件較好,我們家差很多,父親從口袋裡掏出兩小瓶果粒橙,並囑咐說“錢是給你嘴幹了買水喝的,不要買其他的”,父親以為他買得還挺高階,可是與同學相比,又差了一截。

我的零花錢不多,一般是看父母心情給,我沒有索取的資格,當然這也是處於家庭經濟基礎的因素。但每次期中與期末考試,父母為了鼓勵我好好考試就會在當天給我五毛錢。有一次母親給的一張紙幣,破損厲害,用膠帶紙粘著。我嘗試了好幾家商店,都被退回了,甚至拿在手裡的冰棒兒都被沒收了。當時我很生氣,受不了那種鄙視的眼神,走回家的路上就把錢撕了。後來母親路上接我問我今天怎麼沒有吃冰棒兒,我講了一遍,她倒沒有安撫我的情緒,只是說“錢你撕了幹嘛,回家我還可以買鹽用”。

後來上初中時身上依然很拮据,以至於我曾在單位與同事(比我小好幾歲)交流時,她表示完全不理解,因為她沒有經歷過。那時候一個星期十塊錢,甚至有一次我感覺十塊太少了坐在家裡不願意去學校。那時候十塊錢我一般買一斤餅乾,或者不買留著每天早上吃塊燒餅。以至於現在我不再吃餅乾了。

後來高中、大學手上稍微闊綽些許,直到後來工作終於卡里有點餘額。那時候我挺羨慕同學,有些同學家裡起步很早,發展很少,給的零花錢較多,各種零食很豐富;尤其是女生,家裡寶貴得很,不像我們男生,有時粗糙一點經得住。現在我有時也買零食,總之很少,昨晚飯後就買了一袋棉花糖和QQ糖,口味不錯。

現在的孩子更幸福,出手很大方,其中也不免夾雜著一些“假象”。我總認為學生還是要多過一點苦日子,在我的零花錢使用中,我向來認為家長對子女要實行計劃經濟,多給不如少給,少給不如計劃給。另一方面,給多給少並沒有性質上的區別,問題在於引導子女如何合理消費零花錢。引導的好,子女將成為家庭的資產;引導的不好,也許會成為家庭的負債。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論三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