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畢業後我曾做過半年銷售。
我的“師傅”是一個比我還小兩歲的年輕女孩,學歷不高,但已經有兩年的銷售經驗。她說,做這行最重要的是堅持,而堅持的秘訣就是樂觀。
起初聽到這話,我心想:這還不簡單,天天跟著大家在公司門口喊喊口號就行。
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想錯了。天天挨家挨戶去推銷,不停面對他人的冷眼和拒絕,這種心理落差不是喊幾聲“加油”就能解決的。
在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艱苦環境裡,強裝的樂觀只能暫時麻痺自己的挫折感,很快就會失效。
半年後,我辭了職,但和“師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即使後來離開家鄉,也依然保持著聯絡。
我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還在這一行幹嗎?”
她給我的答案永遠是肯定的。
兩年前回老家,我們相約見了一面,她依舊穿著得體的職業套裝,笑容滿面。閒談中得知,她終於在這個行業站穩了腳跟,客源穩定,收入可觀。
說實話,我挺佩服她的,因為自己體驗過那份艱辛,所以更加知道熬出頭的人是多麼不易。
她說,她最大的優勢,就是知道如何“哄”自己留下來:
從每天穿上職業裝的那一刻,她腦中就會“分裂”出一個自己。那個自己啃著麵包,腳下生風,奔波於城市的每個角落,失敗了就邊吃薯片邊抹眼淚,成功了就開瓶紅酒為自己慶祝。
那個自己不斷地告訴她:“困難只是暫時的。”“這一家拒絕我不要緊,下一家說不定就成了。”“再堅持一會,轉機馬上就來了。”
什麼是樂觀?這就是。一邊付出行動,一邊哄哄自己。
只有這樣,你才會越來越相信,眼下吃的苦,能換來未來的甜。
2
很多人都說自己樂觀,但真正遇到低谷的時候,卻樂觀不起來。
因為,人們都習慣了克服短暫的困難,而低谷裡最大的挑戰,卻是長期失落帶來的意志消耗。
艱苦不可怕,一眼望不到頭的艱苦才可怕。所以,當你身處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艱苦環境裡,此時的樂觀,才是真樂觀。
林語堂在他的著作《蘇東坡傳》裡記載了蘇東坡被貶海南時的故事。
蘇東坡被貶海南之時已經62歲,按當時的人均壽命,以及尚不明朗的朝局,他清楚地知道這很可能是自己最後的歸宿了。
若換成一般人,面對異鄉的荒涼和毒蟲櫛比的環境,再想起歸鄉無望的事實,肯定會發出悲愴絕望的嘆息,然後鬱鬱而終。
而蘇東坡不是一般人。他一邊啃著大芋頭,一邊要求百姓給他講當地的鬼故事,還留下了“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的華美詞章。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能發現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面對生命裡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情時,善於在當下的處境裡尋找“甜頭”。在貶謫的日子裡,他寄情山水,做飯寫詩,甚至讓百姓給他講鬼故事,就是“哄”自己不去鑽牛角尖。
其實樂觀就是一種自我保護,它需要我們對生命中求而不得的狀態保持淡然,弱化“無能為力”對自身造成的傷害。
真實的世界難免會差強人意,你需要給自己一點“甜頭”,才能繼續往前走。
3
生活不如意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哄哄自己,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給自己講一個好故事。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記錄了他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見聞:
一位獄友做了個夢,神靈告訴他,戰爭到某一天就會結束。他對夢裡的故事堅信不疑,覺得這是命運的指引,所以一直堅持著,活到他夢裡的這一天。
從集中營死裡逃生的人們,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在不久的將來,還要和親人見面,還要照顧孩子,還要回歸集中營外的正常生活。
正是這些故事,讓他們覺得還有希望,還能堅持。
有時在挫折和困難面前,體能和意志力也顯得無能為力,只有樂觀能讓人撐到最後。
有一句很經典的電影臺詞說:做人沒夢想,和鹹魚沒區別。
而夢想,很多時候就是我們給自己講的一個好故事:工作不順的時候給自己講一個逆風翻盤的故事;創業艱難的時候給自己講一個前程萬里的故事;人生失意的時候給自己講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
少一些悲觀的實際,才能多一些樂觀的成功。
給自己講一個好故事,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要給自己的努力提供一個可靠的意義,從而繼續堅持下去。
這種有效的樂觀,才是生活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