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就是真理

每晚營業前,調酒師常常會在自己的消費罐子裡放上幾張鈔票,這就給後來的客人留下一個印象:把錢折起來當小費是司空見慣的禮貌行為。出於同樣原因,募款員也會在籌款箱裡放上一些錢或者在聽眾當中安插“托兒”,以期產生同樣的積極影響。

看到別人正在做,就覺得一種行為是恰當的。這就是另一種強大影響力武器的性質:社會認同原理。該原理指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以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行事,總比跟它對著幹犯的錯誤少。我們對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完全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這樣一來,偏頗甚至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

95%的人都愛模仿別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發起行動,所以,要想把別人說服,我們提供任何證據的效果都比不上別人的行動!

社會認同原理適用的條件

一、不確定性

一般說來,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在審視他人反應,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視一點微妙而重要的事實: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尋找社會證據。尤其在局面模糊不清時,這就導致了“多元無知”的有趣現象。

1964年3月,一位20多歲的姑娘凱瑟琳.吉諾維斯深夜下班回家,在住所所在街道遭到殺害。半個多小時內,兇手對其三次攻擊,而紐約市皇后區38位目擊者,袖手旁觀,沒有一人報警或幫忙。

“冷漠社會”?“都市人格解體”?心理學教授給出的解釋:目擊者都沒報警,恰恰是因為當時有38人在場!現場有大量其他旁觀者在場時,旁觀者對緊急情況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旁觀者不作為的原因:

①周圍有其他可以幫忙的人,單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人人都想著會有別人幫忙,結果人人都沒幫忙。

②很多時候,緊急情況看起來並不會顯得十分緊急。旁觀者群體沒能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確定。

倒在小巷裡的男人是心臟病發作了,還是隻是喝醉了酒?隔壁的喧鬧是需要報警的暴力打鬥,還是隻是夫妻倆在吵鬧,外人干涉不必要也不恰當?

城市環境的三種自然特徵——混亂、人口眾多、相識度低,極為吻合降低旁觀者出手救助機率的因素。所以,緊急事件的受害者需要透過減少不確定性保護自己。

設想你走在公路上,突然感覺麻木在擴充套件,手也僵了,半邊臉也硬了……當你意識到自己中風了,你該怎麼趕緊得到幫助?什麼樣的求救形式最有效呢?

①清楚喊出你需要幫助,不讓旁觀者來判斷你的情況,消除他們的不確定性。

②從人群中找出一個人來,明確告訴他怎樣提供救助。如“你,穿藍夾克的先生,請幫我叫救護車!”

二、相似性

我們在觀察類似的人的行為時,社會認同原理能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們更傾向於仿效相似的人,而不是跟我們不同的人。這就是從眾心理!

兩個多世紀以前,德國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小說轟動一時,但故事以書中的主人公維特自殺而告終。這風靡歐洲的小說面世之後,許多粉絲便效仿維特的方式自殺,引發了一陣自殺浪潮。因為影響太過強烈,好幾個國家都把這本書給禁掉了。

聽起來很荒唐,但事實的確存在。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Dave Phillips曾統計過二戰後連續20年國內的自殺資料,發現一個規律:如果報紙上對某起轟動的自殺事件進行大肆報道,那麼其兩個月後,該地區自殺平均人數增加58個。自殺誘發自殺的傾向,主要集中在大肆報道第一起自殺事件的地方。

轟動的自殺新聞之所以會引發事故熱潮,原因其實是同一個:模仿!跟風模仿者最可能效法的是跟自己類似的人。在美國,只要媒體大肆報道暴力事件,就會有人群起效法。對暴力事件大加報道,會讓可怕的結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為的物件是自己,還是別人。

除了報紙編輯,電視從業人員,遊戲編碼設計人員,也該思考一下維特效應的負面影響。不管自殺訊息是出現在新聞報道、資訊特寫,還是虛構的電影裡,它都能引發自殺狂潮,有模仿傾向的敏感青少年最容易成為受害者。我們經常認為,青少年思想叛逆而獨立。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態度只針對家長。在同齡人群體裡,青少年同樣要根據社會認同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

所以,影響力最強的領導者是那些知道怎樣安排群體內部條件,讓社會認同原理朝對自己有利方向發揮作用的人。

如何避免烏合之眾的滾雪球效應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性】位於第二層,那麼為何有人認為:從眾=安全?有一種說法是本能:自然界中,發生危險時,個體都跟著群體逃命。遷徙與覓食的時候,也是如此,因為這樣成功率高。人的潛意識方面的行為模式,多少也受這樣影響。一些人從眾是因為害怕被孤立,行為是被動的。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某些從眾現象中,跟風者處於資訊不對稱的狀態。沒有足夠資訊做決策,只好去參考他人的決策。學生或家長填高考志願,有沒有跟風?是不是要去看【熱門專業】?是不是要向已經考上的大學生打聽訊息?

要擺脫從眾思維,可以參考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一個交易市場中,往往是一小撮人進行最正確的操作,從那一大撮人手上獲利。

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婚姻不是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