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會想起魯迅先生說過的話:“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這句話雖然引用過無數次,但每次引用,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
也許好的文字本身就自帶發展、衍生和裂變的的基因,它會隨社會的進步,被賦予新的意義、內涵和思想。希望是什麼?有人說它是黑夜中的燭火,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被吹滅。我卻要說,希望就是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過程。萬丈高樓平地起,平地起的地方,原本沒有高樓,只不過是一片荒草灘罷了。可後來有了高樓,也就有了社群,有了城市的“核”,有了文化,有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態。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用謙遜的眼光認識、接受和容納這個世界。所以尼采的哲學思想反映兩種世界觀:一個是“存在”,一個是“生成”。所謂的存在,就是有一種人,他總是認為世界一直存在,在自己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這個世界就一直存在。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世界也依然存在。作為獨立的個體,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存在只是很短的一段,在與不在,對世界的影響微乎其微。
而另一方的觀點恰恰相反,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自變數,它有生命,並且這個生命一直在演進、在發展、甚至形成新的生命。其實世界、乃至於整個宇宙也是從無到有,從奇點開始,爆炸然後重組,才成為今天的樣子。而它的熵,還在不斷增加,一部分來自宇宙本身的生成,一部分來自人類的發明創造。所謂科技的突飛猛進,不過是把頭腦裡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甚至超越想象。
一些觀點、思想、理論和方法,也只在某一階段成立。你要明白它會不斷成長,最終長成什麼樣子?朝哪個方向進化?一切的預測只能是預測,一切的假說只能是假說,一切的推演都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按照現在的邏輯,結合現在的條件和因素。所以未來一定會有現在的影子,但有時不存在必然聯絡。這也正是未來的迷人之處。
人為什麼要有希望?因為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保持一個開放的狀態,才會擁有更多機會。對於一個做事的人來說,如果頭腦足夠開放,有足夠的信心和決心,你幾乎可實現任何願望。如果你擁有靈活性並自我歸責,幾乎沒什麼能阻止你成功。
這裡所指“任何願望”,不是一個被確定的結果和目的,而是一個大致的方向,就像北極星。至於你能走多遠,遇到什麼問題,能否超越自己,都是一個未知數。但你只要知道你正做的事情是利他的,利於整體的發展和進化,其次才是為自己。那這件事情就值得去做。
開始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但並不能獲利。而你始終相信自己是對的,這需要一種持久的力量和濃烈的激情。不知道在哪本書裡看到這樣一句話:“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重要。”為什麼?因為看不見,因此才有生成、壯大、超越自我的可能,往往能突破思維的侷限。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心懷希望,萬一實現了呢?只要從現在開始,以現在為起點,做好當下的事情。最終理想的實現,一定不是你想的那樣,但一定會超乎你的想象,給你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