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麼一刻,因為父母的偏心,導致自己有想離家的衝動?
有沒有那麼一刻,因為父母的偏心,內心產生一種絕望的無助?
有些人說,是的,很絕望。
因為人生三大感情,愛情、友情、親情,唯有親情不能選擇,相處不好,互相折磨,也無法更換。
所以只能儘量遠離,但這也只是逃離一陣子,不是一輩子,最後還是得回來面對。
其實人生並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任何矛盾在一顆寬容的心中,都會煙消雲散,但有些人並不是天生的聖人,他們過不去這個坎兒,甚至被這一道坎兒折磨許久。
直到自己已經無力回想,卻還嫌不夠似的,又重翻舊賬。
01父親生病,做女兒的拿10萬,換來白眼張怡蘭的父親生病了,從年前不小心摔了一跤,直到現在也沒好利索,再加上老年病的併發症,隱隱有臥床不起的趨勢。
張怡蘭對父親,一直有些怨恨,自打大學畢業後,便很少回家。
歸根結底原因有三點,一是因為父親從小打她打得比較狠,她對他帶有天然的埋怨和不忿。
二是父親酗酒嚴重,經常醉醺醺回家,口齒不清,行為粗魯,她看不慣。
三是父親對弟弟則溺愛非常,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賭氣般地想:“你不同我親近,我也不同你親近。”
就這樣,畢業後張怡蘭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城市工作,兩三年難得回家一趟,母親一開始還給她打個電話問問情況,後來也漸漸對她不理不睬。
畢竟母親跟父親始終一條戰線,他們對她弟弟好,就夠了。
可是弟弟不爭氣,工作拿不出手,婚姻生活也一團糟,經常夫妻打架鬧離婚,需要老人上門調解。
這些事旁觀得多了,張怡蘭心裡也有些幸災樂禍,經常暗自嘲諷:“讓你們從小溺愛他,如今吃虧了吧。”
誰知父母壓根沒這樣想,他們覺得幫兒子料理家庭瑣事,是不拿自己當外人,即便麻煩,也心甘情願。
這種偏愛,甚至連父親生病的時候也不遑多讓。
張怡蘭聽聞父親住院,趕了回去,給了母親10萬塊錢,她說:“平時我也不經常回來,這些錢給你們,不夠再說。”
母親撇撇嘴,說:“好、好、挺好的。”轉身忍不住翻白眼,嘟囔說:“出去這麼多年,才給這點錢,女兒真是白養了。”
張怡蘭哭笑不得,不予爭辯,準備在家待個兩三天就走。
02弟弟從老家回來一趟,兩手空空,是眾人皆知的孝順兒子弟弟結婚後也不在本地,但距離不遠,兩個小時的路程。
張怡蘭回家第二天,弟弟帶著弟媳回來了,一進門看到她,愣了愣,喊了聲姐,再無二話。
她剛想寒暄幾句,母親便迎出來了,說:“哎喲,乖乖你怎麼來了,你爸沒事兒,不用跑這一趟啊……”
話裡話外,狂誇兒子孝順懂事,聽說家人病了就趕回來。
弟媳在旁邊樂開了花,嘴上也說:“我們沒什麼事兒,就過來,看看爸身體怎麼樣了,我們也放心。”
張怡蘭冷眼旁觀,心知肚明他們都是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一點都沒有付出。
兩個大人空著手來,別說給錢了,就是連水果都沒買,母親還得張羅著做飯,伺候他們吃喝。
她看不下去,跟母親打招呼:“我中午不在家裡吃了,初中同學好多年沒見面,我跟朋友一起吃。”
母親白了她一眼,皺眉說:“好不容易回來一趟,約什麼外人吃飯,真是不省心。”
她當做聽不見,拎著包就走了,直到晚上才回家,一推門,就聽見母親在打電話。
母親說:“你不知道,我那兒子有多孝順,一聽見他爸住院,班也不上了,孩子也扔給他岳母了,帶著媳婦就趕過來了……真的,沒白疼,養兒防老還是有道理的,我那閨女就不行…這不,連飯都不在家裡吃。”
張怡蘭輕咳兩聲,母親一瞧她在,趕緊把電話撂下,有點尷尬地說:“你回來了?”
她忍不住說:“嗯,媽,你剛才說我不如弟弟,是真心話嗎?”
母親訕笑著否認:“沒,你聽錯了。”
張怡蘭不依不饒:“他是請假來看你們不假,我不是請假?他給你們錢了嗎?我給了你們10萬塊錢,你怎麼不跟別人說呢?”
母親有心想解釋什麼,但作為長輩的尊嚴不能丟,反問道:“怎麼,生你養你這麼多年,給10萬就要邀功了,這不是應該的嗎?”
聽到這話,張怡蘭點點頭,再不言語,想在父母面前討回公道,果然是她天真了。
03父母偏心,太傷人第二天一早,張怡蘭走了,沒跟任何人打招呼。
反正那個家,一直以來也不是她的家,她期待過、埋怨過、吶喊過,可是父母從來沒將她的情緒當回事。
他們眼裡,心裡,只有她的弟弟,那個即便不學無術,一事無成也能得到寵愛的弟弟。
張怡蘭無數次錘問自己,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從小到大得不到父母的疼愛,付出感情不行,付出金錢也不行,付出所有真心,最後也只換回來了一句“閨女就是不如兒子”。
其實,如同張怡蘭這樣的姐姐很多,有些妹妹也是如此,父母眼裡只有兒子,兒子付出一丁點,在他們眼裡都是至寶。
女兒付出再多,要麼是應該的,要麼是不值一提。
這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怪嗎?或許是吧。
但是這樣的偏心,還是太傷人了。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女兒的心,也是肉長的。
希望天下沒有偏心的父母,希望他們明白一碗水端平不是責任,更是義務。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張怡蘭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