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為何愛會傷人》中提到:我們的心有3層結構:保護層、創傷,最深處才是真我。

和諧的親密關係都是用真我在相處,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夫妻,卻是用保護層在與對方互相攻擊碰撞。

朋友小橙結婚5年,和老公是相親認識的,兩人都有穩定的工作,還有一個4歲的女兒,按理說小日子應該蒸蒸日上的。

可是最近小橙問我,如果說她想要離婚是不是有點“大逆不道”。她的老公很老實,沒有什麼原則性錯誤,也沒有賭博酗酒這些壞習慣,但和他在一起就是覺得孤獨。

他們一個月一次的性生活都不能保證,就像睡在一張床上的兄弟,平時聊天也沒什麼共同語言。她說她的工作時他一言不發,他說他的工作時她聽不懂,她說八卦時他覺得無聊,他談足球時她聽不進去。

他們的生活用小橙的話說就是:床上室友,床下網友。

像這樣的婚姻並不少見,甚至是很多夫妻的生活模式。說他們是室友,可是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與期待,說他們是朋友,可他們的疏離真的連朋友都不如。

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經營著同一份婚姻關係,兩個人卻有無法跨越的鴻溝。

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不願意跟對方表露情緒,相看兩相厭,關係中充滿了不信任與不安。他們沒有離婚,可也不能親密。

“新型婚姻關係”也是一種假性親密關係,看似親密地相處,但是彼此的情感問題一直存在,隔閡與差異也沒有人願意解決,為了種種原因不得不一起生活。

誰也不願意暴露真實的自己,兩個人各自帶著外殼生活著。

01

在關係中

我們都像個貪婪的孩子

沒有幾個人願意承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是“自私”的。我們都想著自己,想著自己的需求,期待伴侶能夠懂得自己。

當然,每個人都是利己的,這並不是什麼錯誤。只不過我們稱呼伴侶為“另一半”,就意味著我們要磨平自己的一半,看到伴侶的一半。

關係到了深處,我們都像是一個孩子。把伴侶當成理想的父母,渴望從他們身上得到安慰與疼惜。我們卻忘了,伴侶同樣期待自己才是那個“寶寶”。

電影《婚姻故事》中,查理是一名年輕有為的話劇導演,為了滿足自己的話劇理想,他讓妻子妮可跟隨他去紐約,從電影演員變成一名話劇演員。

他從來都是在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從窮小子躍居著名導演的理想,卻從來沒有關心過妮可的演技如何,對於幫妮可實現導演夢更是一次次地推諉,下一次、再下一次……

妮可愛的是查理的才華,愛他的整潔有序,風趣幽默。而查理愛的是妮可對他有幫助的那一面,愛她演藝世家的身份,愛她能照顧他的生活。

親密關係從“真的”變成“假的”,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兩個人從相愛、願意為對方付出,變成有一個人習慣付出,另一個人習慣享受。

當一個人沉溺於被愛的感覺時,他就會習以為常,慢慢忘了關注愛自己的人,忘了給愛人同樣的迴應。

我們每個人,都有渴望被愛的一面。我們總是覺得,我的感受比你重要,我的期待比你重要,我的工作比你重要,甚至我的父母都比你重要。

生活中,我們總是在抱怨伴侶不夠好,因為伴侶讓我們孤獨,可我們卻忘了,伴侶也許有同樣的抱怨,他也有他的不容易。我們在抱怨的時候,伴侶會有被拋棄被拒絕的感覺,自然也會開啟防禦機制來與我們爭吵。

每個人都只想著自己,又如何在關係中尋求“合作”呢?

02

你不懂他

也不懂你自己

我們在關係中有時候像個戰士一樣,穿著盔甲,時刻保持著戰鬥的姿勢。

因為我們感受到的,是伴侶的攻擊,是他們的不滿與嫌棄,就像童年的時候,父母一個嫌棄的眼神,就讓我們覺得不被愛。童年的創傷,也會在關係中轉移給伴侶。

如果我們把自己、把伴侶都當成一個普通的“人”來看的話,就會發現你並不是在防禦他,他也並不是故意針對你。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隱藏起來的情緒,受過的創傷,都會在親密關係中不經意流露出來。正是因為覺得對方足夠親近,這些傷痛才會流露出來。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老公在外面喝酒到很晚才回來,妻子坐在沙發上怒氣衝衝地等待著老公回來。

“你還知道回來啊,這個家都成了你的旅館了吧?”

“要不你出去喝酒得了,你以為我願意喝啊,還不為了給你賺錢。”

“別說這麼好聽,你的錢都哪裡去了,不會是外面有人了吧!”

“你看你現在潑婦的樣子,我外面有人也不稀奇。”

這樣的對話在很多家庭經常發生,兩個人都說著最惡毒的話,攻擊著對方。我們只接收到了彼此的情緒,而沒有聽到他背後真正的想法。

那位妻子從小父母都比較忙碌,很少關心她的學習和生活。她對老公的抱怨實際上是她不喜歡孤獨,被遺棄的感覺,希望老公對自己重視。

而老公從小家境貧寒,白手起家做到公司中層,他對妻子的埋怨實際上是渴望被認可,希望妻子知道自己不再是那個窮小子,已經有了一番事業。

我們不僅沒有看清自己的需求,也沒有看清伴侶的想法。以為最表面的那層盔甲就是他本人,實際上我們沒有走過他的創傷,也就沒有看到真實的他。

兩個“假自我”,自然在經營“假關係”。

03

經營關係不會變累

只會更輕鬆

夫妻間很難真正親密,很難用真正的自我表達自己,是因為對彼此不夠信任,對方還不能使你卸下防備,露出創傷,從而露出真正的你。

所以人們就習慣了形式上的親密,一起生活,一起睡覺,一起養孩子。

真的親密關係”就恰恰相反,兩個人在關係中互相攙扶,彼此治癒。有的人脾氣不好,但是在關係中願意去改變;有的人缺乏安全感,但是在關係中努力去讓自己強大起來。相互影響的兩個人,會因為彼此的存在而遇見更好的自己。放下自己的防備去讀懂對方的人生經歷與生命故事,從對方身上汲取能量,也釋放自己的能量。

破解假性親密關係,有一些小方法,但這更是一個細心與勇氣的過程。

①去讀讀對方真正的需求

當一個人只想被愛,認為自己的需求更重要時,就容易帶著攻擊性去索取。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先聽聽對方的想法,也許就能開啟彼此的大門。

有一個短片《靜音》講的就是一對夫妻的日常生活,妻子忙了一天回到家,孩子已經睡著。她小心翼翼地收拾著家裡的一片狼藉。

老公帶著一身煙味回來後,鞋子亂脫襪子亂丟,還噼裡啪啦地用電腦工作。妻子在忙碌,老公在玩手機看貓,還一臉笑意出去接電話。在無聲中,妻子崩潰了,差點狠心說下離婚的話。

而從老公的視角,事情又是另一番模樣。他工作受挫,手機裡都是信用卡資訊,在樓下抽根菸收到朋友介紹的寵物策劃工作。

她有她的需求,他也有他的期待,只是誰都沒有去讀對方。

也許有人會說,大家生活壓力都很大,沒有精力去照顧對方。可是,恰好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精神壓力,才更要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老公回到家,主動收拾狼藉,抱一抱妻子,可能妻子的怨氣就不復存在。妻子也對老公說一句辛苦,聽老公絮叨一下工作的事情,兩顆心的距離就近了。

事情還是那些事情,但是兩個人有了真正親密後,就有了對抗寒冷世界的勇氣。

②減少對伴侶的期待

我們不僅要學會愛自己,認識自己,還要把伴侶當成一個有需求的人。雖然我們可以向他們索取愛,但是也要重視他們的期待。

約翰·貝曼博士說,如果能放下一些期待,就能為彼此的態度和關係留有空間;如果放下對過往的失望,對伴侶多一些感謝,愛就能流動起來;如果放下指責,彼此接納、關愛、欣賞、傾聽和支援,夫妻關係就能夠更加積極,更有活力。

不把伴侶當成理想父母,他們只是他們自己,一個同樣有創傷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經營婚姻太難了,乾脆不結婚了。

可是實際上,恰好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要經歷親密關係,都要試著與人相處,才要學習這項必備技能。

在真實的人面前,露出真實的我,才能有真實而親密的關係。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因嫌婆婆是“土老帽”,不想讓她進城住,回一趟老家我改變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