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是一名網際網路從業者。我們公司996,每天我下班回到家已經是晚上10多甚至11點,早上9點就要離開家通勤一小時到公司,週六也要加班。

自從一年前我來到這家公司,我和女朋友之間就有了越來越多的矛盾。我平時沒有時間陪她,到了週日她想和我一起出去,要我陪她打卡餐廳、網紅店,但我只想在家裡睡一整天的覺。我的工作常常要處理突發的小麻煩,雖然不難,但會令我特別煩躁,導致生活中也很容易為小事和女朋友發生爭吵,吵完自己又後悔、很懊惱。上個月她決定和我分手了,我很難過,但想想好像的確給不了她什麼。在公司,有一個本來和我差不多的朋友,已經被提拔到了更重要的崗位上。我工作時經常感到如履薄冰,怎麼做都彆扭,總覺得老闆不是很滿意我,同事也會議論我。老闆有時候說我,我一邊會覺得憤怒,一邊也會自我懷疑,可能我能力真的不行吧。也嘗試過努力,接一些有挑戰的任務,想證明一下自己,但也沒有收到什麼好的反饋。現在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我年紀也不小了,真的很焦慮,感覺整個生活亂哄哄的、很吵鬧,連睡覺做夢的時候都覺得很緊張。在偌大的城市裡孤身一人,沒做出什麼成績,沒有別人成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又分手了,朋友也沒空來往,我感覺生活看不到希望。能告訴我,我能怎麼辦嗎?

在這個快速內卷的時代,向內發展出一個寧靜的自我,至關重要。它能讓我們免於陷入焦慮無法自拔,也能讓我們專注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更能讓我們享受當下,擁有持久的治癒力。

每一個焦慮不安的人,都應當認真閱讀今天的推文。

要理解寧靜的自我,我們可以先認識一下什麼是“吵鬧的自我”。

一個吵鬧的自我,會給個人製造很多的噪音和混亂。當自我吵鬧時,我們會:

1. 很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一旦有負面甚至是中立的評價,就會情緒起伏,既憤怒又自我懷疑,總想逃避否定的資訊。

2. 自己對外界的感知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狀態,因為一些小事,在好壞兩個極端中跳躍搖擺,時而覺得一切很好,時而覺得一切很糟,導致情緒起伏。

3. 過度自我防禦,高度關注自己的利益,因此總想提前看到所有的危險和障礙,戰戰兢兢,拒絕挑戰,對他人不友好。

4. 對困難和壓力特別敏感——碰到一點點問題,都像是遇到了天大的麻煩,感到焦躁、痛苦。

總的來說,吵鬧的自我會給自己製造很多麻煩

比如說文首這位使用者,由於工作繁忙,本身就面臨著許多工和挑戰。此時,如果有一個吵鬧的內在自我,會使處境變得更難——在面對任務的同時,不斷被揣測他人的評價干擾;注意力經常被種種負面的想法分散;對於壓力敏感,經常出現負面情緒,情緒波動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需要應對任務本身,還需要分神處理眾多的負面情緒和想法。

在生活中,面對女友,因為吵鬧的自我,他仍然會受到工作中的負面經歷的影響,因為焦慮和緊張,他難以給到女友所需要的情感和支援,對生活中的小事也會出現過激反應。

研究發現,內在自我吵鬧的人,對於環境中潛在的威脅更加敏感、更容易從負面角度解讀資訊、也更容易回憶起那些令ta們感到焦慮的場景

而寧靜的自我,則會讓人減少不必要的焦慮。Ta們不會對環境中的威脅過度敏感,也能夠從較為中立的角度解讀資訊,做出更加清醒而自主的判斷和行為。

還是用文首的例子來說明:工作中,如果有一個寧靜的自我,我們會更客觀地吸收外界給自己的多種資訊,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我們能夠以平和的情緒消化這些資訊,理解這些資訊中對自己有益的部分加以吸收。

面對有挑戰的任務,雖然有焦慮感,但不會過多去想他人會如何看待自己,也不會因為思慮過多誇大任務的難度(自己把自己嚇退了),而能夠專注在任務上,讓焦慮成為自己努力應對的推動力。

生活中,我們也能夠更少受到焦慮的影響,離開工作環境,擁有寧靜自我的人更擅長投入到當下(因為頭腦中的噪聲更少),更少受到自身負面情緒的影響,也就更能關注到身邊人的需要。

心理學家J. Bauer和H. Wayment提出的“寧靜的自我”,指的就是:

當我們的自我能夠處在一個更寧靜的狀態中時,會:

1. 更少產生焦慮,保持情緒平和;

2. 更客觀地看待自我和他人,較少因外界反饋而懷疑自己、感到沮喪;

3. 能夠以平和、甚至期待的心態面對挑戰和困難,將目光放在長遠目標上;

4. 在需要專注、緊張的時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而需要休息的時候又可以徹底放鬆。

這是一個很難不焦慮的時代。尤其對於大城市裡的年輕人而言,繁重的工作使很多年輕人失去了生活的時間和空間,高房價、高消費,使每個人都面臨巨大壓力。這種狀況使得個人的應對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我們需要寧靜的自我來保持心境的穩定健康,更少焦慮,安心走自己該走的路。

好訊息是, “寧靜的自我”不是先天獲得的,而是透過自我發展、成熟才能獲得的。我們採訪了一位透過測評顯示有著寧靜自我的朋友,希望透過她的故事進一步理解寧靜的自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對我來說,寧靜的自我是從冥想中獲得的。

以前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個很緊張的人。那種生活真的很累。擔心買不起流行的奢侈品爆款,擔心買房該怎麼辦,擔心身邊的人比自己成功,擔心結不了婚成為剩女……每天很煩躁,自己都不喜歡自己。

後來我開始練習冥想。在冥想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和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保持一段觀察者的距離。當我擔心的時候,我先不著急讓這種擔心引發更多的負面情緒,而是先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慢慢地我就意識到,這些想法和感受並不是必要的。

我現在還會感受到負面情緒,因為現在人的生活速度真的太快了,每天疲於應對是一種常態。但我能做到及時停止這種負面情緒,能夠再次把注意力收回到該做的事情上,生活反而因此變得順利了一點點。

我以前在人際關係上有問題,很擰巴、彆扭,總覺得別人針對我,很受傷。其實我很希望獲得好的人際關係,卻又裝出很酷、完全不在乎的樣子,在公司,擔心同事超越自己,怕在競爭中輸掉。後來我發現,他們的很多表現有他們自己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我。慢慢的我理解到了他們也是我的同伴,我們之間並不只有競爭關係,而是也可以相互促進。

再之後,我發現我的注意力收回到了自己身上,我的內心穩定、平和。因為我知道眼前的一點點得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更長期的時間中,我是否在走自己選擇的路,他人對我而言沒有那麼重要。我變得篤定和心安。

現在雖然工作還是很忙,但偶爾有閒暇時,我能夠完全從工作煩惱中跳脫出來,徹底放鬆、全情投入生活。雖然我的忙碌沒有改變,但感覺我更能治癒自己了,焦慮減少了太多,效率和身心狀態都有明顯的提升。苦中作樂,反而有了快樂。

Bauer認為,想要自我變得更加成熟而寧靜,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做出努力。你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始嘗試:

a. 有距離的覺察

你要在自身與情緒之間,拉出一段用來觀察的距離。這個距離能夠幫助我們在負面情緒的壓力下,也看到長遠的目標、看到忍耐當下負面情緒的意義,也質疑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否合理。這使我們開始能夠跳脫出負面情緒,停止焦慮的惡性迴圈。

同時這種距離也給了我們審視自己的選擇的機會。我們在追求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嗎?當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就會更少受到外界的干擾,並專注於少數真正是自己生活目標的事情。

b. 視角轉換

靈活地轉換視角,意味著我們要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並有較強的同理心。 想要獲得這種能力,你可以試著在思考他人觀點時,有意識地將自身抽離出來,以“第三方”的角度思考。

這樣做能夠幫助我們儘量卸下防禦,不因過度算計得失而封閉在自己的思維世界裡,發現自己和他人之間關係的更多可能。

c. 包容性身份

我們要能夠意識到,“我”與他人是“相互依存”的(interdependent)。當我們漸漸感受到自己與他人作為“命運共同體”而存在,自己和工作夥伴、自己和朋友/親人/伴侶,都是共同經歷著命運的關係——這種認識會讓我們的心態變得更包容和更開放,我們看待他人和世界的眼光會發生改變,從而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焦慮。

d. 持續成長

一個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都不會永遠是當下的模樣,也因此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現狀保持更多的寬容。

願我們都能夠與焦慮和諧共處,更好地治癒自我,過上一種更從容、更有意義的生活。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本來無需聽別人說些什麼,聽多了,看多了,心就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