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任何存在都會有兩個屬性:數量和質量,質量可以被當即發現認可,而數量很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也會因為時間漫長而被人忽視事物的數量屬性。
就拿生活中的小事來說,總會說“多大點事啊,至於嗎”,其實很多時候小事被人計較並不是因為事情小,而是因為這種事發生的太多而讓人無語反感。
就像上班的時候,小小的一支筆成了稀缺資源,丟筆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每天都丟好幾支筆就會讓人惱火。
所以說,事情、事物變的重要往往是因為某個屬性,而這個屬性到底是什麼也就需要有個分析,而日常最常用的屬性也就是數量和質量,也就是說這件事或者這個東西是大了還是多了,需要從這兩個角度去分析一下。
就像生活中,男人在外賺錢養家的事情很大,也是社會普遍認為的更難,而女人雖然管家的事情是瑣碎的事,但是因為瑣碎事太多也就使得女人管愛也並不是多容易的事。
換句話說,簡單的東西很可能因為數量多而變的難,重要的事情很可能因為事情很大而變的難,但是都不會容易,只是難點在於不同的屬性。
以前寫過,簡單的事情用於提升,困難的事情用於突破,因為簡單的事情容易,但是數量多,透過不斷的練習也就能從會到熟,從熟到精,也就有所提升;困難的事情因為更難,數量不會太多,如果將其附屬的元素做到精通,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突破難點。
很多人看事情往往就是隻看質量,不看數量,也就很難客觀地分析事情。
就拿計算機來說,為什麼要用二進位制,因為只需要考慮0和1的狀態,降低了難度,也就可以將運算整度著眼於數量,也就是所說的頻率,最終計算機拼的也就是單位時間裡0和1變化的次數。
有句話說“量變產生質變”,從無到有,從有到精也就是先努力增加數量,再進行最佳化整合提升質量。
就拿科技來說,很多自以為是的人總是說國外的多先進,國內多落後,但是從沒考慮過人口基數,中國十四億人口的需求和美國三億多人口的需求本身就不是一個量級,先得滿足國內十四億人口的需求,自然也就很難第一時間爭得先進,數量足夠後才能有機會去提升質量,也就是當今的目標是將中國從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轉化。
其實這就是一個發展戰略,從最開始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到現在的“耗子有了,開始進行最佳化整合提升耗子的品質”。
一直在對社會帶有抨擊抱怨的人往往就是眼高手低,既不想參與到增加數量的工作,又沒有能力去做提升質量的事情,也就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空談春秋。
所謂的從基礎做起,其實就是用大量的簡單的事情提升層次,使自己能夠具備處理更難的事情的能力。
360行,行行出狀元並不是沒有道理,每個行業從初始都不會太難,真正難的是透過大量的入門工作中積累到高精尖的水平。
可以這樣講,現代社會數量要比質量重要,就像一個高管,雖然職位高但是手底下只有幾個人,這種勢力並不會比基層掃大街的強多少,因為掃大街的可能圈子裡就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人。
這其實就是“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就像有的家庭雖然富,但是人少,可能並不會有很強的幸福感;而有的家庭雖然不是很富,但是人丁興旺,過年的時候放煙花點炮的人就好幾個,也就能放出滿天星的效果。
可以觀察一下生活中過年過節放煙花,往往人多的家庭放煙花就會滿天光彩奪目,因為可以幾個人同時點著煙花,也就能幾乎同時在天空中爆閃。
高精尖是層次的追求,數量是量級的追求,兩個屬性其實是同等重要。
就像種地,小農意識的種地也就是自給自足,發不了大財,但是如果能種到糧食基地的地步,也就能處在壟斷地位,畢竟民以食為天,能壟斷糧食生產可以說就能掌握一個地方的生存命脈。
其實網路上也是這樣的道理,雖然爛片很爛,但是爛片多了也就使大眾自然的去追求有質量的片子,不管怎麼樣也提升了行業水平。說白了,爛片雖爛,但是也是在發展應用行業體系,成熟完善拍片流程,這樣在拍好劇時也能有個參考標準。
所以說,事情的好壞並不是絕對的,換個角度或許就成了優勢,質量差也就走“薄利多銷”的路線,畢竟很多人還沒有;積累了一定人氣後也就開始走高階路線,也就是行業最終拼的就是文化。
其實這就是發展階段的不同,發展方向也就會不同。
剛開始是從無到有階段的積累數量,這時候就需要考慮現實,然後才是從有到精的追求質量,這時候需要的就是文化,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理論結合實際”。
事物都是相似的,要學會看事物前邊的定語,也就是事物的各種各樣的屬性。瞭解各種屬性也就可以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將自己的優勢應用於適配的屬性。
就像一個人,沒錢可能有力氣,沒力氣可能有腦子,沒腦子可能有人,沒人可能地,沒地可能有。。。。。。總會有可用的東西,也就可能將擁有的東西增多,然後再提升為流程體系,最終也就向高精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