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作是什麼?有時候指一個人的脾氣:就是不太好伺候,比較容易有情緒。比如,女生經常過分撒嬌。

這種類似撒嬌的“作”體現在:談戀愛的時候,女生彷彿患上了“重症肌無力”。拿瓶礦泉水說:“幫我擰一下瓶蓋,我打不開”;吃飯時說:“我不想自己吃飯,拿不動筷子,你餵我吃吧。”出去玩說:“我走不動,你揹我吧。”

這些也就算了,有的女生連好好說話的能力都退化了,嗲聲嗲氣讓男生難以招架。

有時候,“作”也可能是女人的一種策略,它可以起到籠絡人心和測試他人狀態的效果。 比如有些職場精英女強人,在職場上雷厲風行,一切都按規則辦事。

但是回到家卻像是換了一個人,很淘氣地跟老公說:我太累了,你抱抱我吧。或者是“今天上班太累了,你幫我捏捏腳吧”,還可能是今天對你有點生氣,不想煮飯,“你做飯給我吃”。

其實,以這些女強人的情商和能力,別說工作上雷霆萬鈞,滴水不漏,就是回到家也能過好一家人的生活。但是這些女人之所以選擇以“作”的方式,完全是出於策略上的考慮。

在這樣的女人心裡,恰巧是這樣適當的動作,會讓老公知道她對他的需要和對他的依賴。

這樣不僅能增強男性的自信心,兩個人之間經常這樣互動,還能增進感情,讓家庭氛圍和諧溫馨。

所以,在別人看來是這個女人兩面派,或人格分裂,其實是女人能適時而動,積極應對和改善生活的高情商表現。

戀愛中讓對方遍體鱗傷也讓自己痛不欲生的“作”,到底意味著什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都學會了回過頭去看自己的原生家庭,從中尋找自己之所以變成現在這樣性格的原因。

但很多時候,人們展現出來的都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比如自卑、焦慮、抑鬱、人際交往障礙、情感冷漠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都將自身性格中的缺陷,以及發展路途中遇到的困難與失敗等不好的方面歸咎於自己的原生家庭。確實,原生家庭的確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印記和印象,尤其是在情感發育和人格發展方面,影響最為深遠。

因為3歲以前是人形成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當柔弱的嬰兒來到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他根本無法照顧自己,內心也因此而充滿恐懼,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他的感受。

所以他餓了、渴了、尿了、熱了、冷了都會哭。

如果當他哭泣之後,個體需求能得到及時響應和反饋,也就是家人能夠及時給予他恰當的照顧和關愛,慢慢的他就會形成一種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就是:我是可愛的,在這個世界上,我是被愛的,因此,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正是這種懵懂的自我意識,幫助一個嬰兒持續與外界互動,並在隨後的成長過程中被固化在他的性格中,並在精神意識上沉澱下來。如果一個人能夠持續得到有效的反饋和教養,那麼他會成長出健全而健康的人格,性格會開朗、大方、熱情、活潑。

在與人的交往中,總是能夠敏銳而大膽地響應對方的感受,照顧對方的感受。這種性格在戀愛中尤其明顯,會使雙方都受益良多。

但如果從嬰兒時期開始,到青少年時期,一個人的物質與情感需求都處於飢渴並無人響應的狀態,那麼他的自我意識就會發育得較為薄弱,自我人格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從而變得偏狹、敏感、多疑、自卑、經常陷入自我否定。

這樣的人長大後,性格上通常會木訥、呆滯,在響應他人需求時總是會不自覺地想太多,而不會順著正常又簡單的思路去走。

在戀愛關係中,擁有不健全自我意識和人格的這類人,就比其他人更容易表現出“作”——行為與舉止不是讓他人遍體鱗傷,就是讓自己痛不欲生。

比如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歇斯底里、上綱上線;會因為對方的某句話某個表情不對而疑神疑鬼,非要對方解釋,等對方解釋之後又哭鬧著說為什麼對方不及早告訴她,而要讓她產生誤解之後才來說。

面對這種糾纏與歇斯底里,戀愛中的另一方往往被折磨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情緒面臨崩潰。在這些特別喜歡“作”的人心裡,往往藏著巨大而慘烈的童年陰影。

80%的情況下,是原生家庭最早帶給他/她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父母開心了就抱抱他/她,不開心了就衝他/她吼。

這樣的冷熱無常就會導致他/她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可愛,是不是值得被愛,而這種無常也導致他/她以相同的方式,去對待戀愛關係中的親密愛人,並以來確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北大碩士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節目中,曾做過一個名為《no zuo no life》的演講,在演講中她說道:

“作”是一種不安於現狀的瞎折騰。一個從來都沒有把世情嚐遍的人,是不懂清水之味的;而一個一輩子都安分守己,不敢作的人,他從來也不曾擁有過真正幸福而豐富的人生。

這裡劉媛媛說的“作”,是指一個人要適當的面向內心需求,去勇敢嘗試,去折騰。

對於內心有巨大生活陰影的人來說,他們也曾經想要勇敢折騰,但是內心的傷卻一直在阻礙他們,以正確的方式去體驗生命中的各種日常。

他們往往會以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重現童年時期受過的傷害與遭受的困境,並寄希望於成年後的自己,能夠有能力扭轉這種局面。

事實上,他們並不能扭轉,反而讓周圍的人感到苦不堪言。

都說“不作就不會死”。人們之所以會選擇作,要麼是因為童年成長過程中缺憾太大,要麼就是有策略地應對他人,以實現在自己的目的。

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可以作得很有層次,也能收放自如,他/她作的目的是推進一段關係的進展,而非破壞這段關係。而人格不健全,自我意識發展不健全的人的“作”,卻是出於對童年時期悲慘生活體驗的重演,以及反覆確認對方對自己的情感。

從這一角度來看,他們的作沒有尺度,並往往以傷害他人,毀滅自己為目的,極其可怕,也極其可憐。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1] Smith, E. (2020). Your Flaws Are Probably More Attractive Than You Think They Are. Vulnerability. (2020).

[2] Walster, E. 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romantic li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5, 1, 184-197.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理想的生活需要一點熱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