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平時工作很忙,週末又被各種聚會所佔據,在偶爾回家的時候你發現父母的些許變化了嗎?父母的真實想法你知道嗎?
有一篇報道:哈爾濱市一位老人,今年71歲,每月有2200元的退休金,有單獨的65平方米的兩室一廳住房,家中僱有一保姆,每月費用1200元,由兒女共同承擔。按道理說,這是一個幸福的老人。但令外人無法理解的是,老人卻以無人贍養的名義起訴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必須每週探望自己一次,對自己進行精神安撫。老人在材料中寫道:“我沒有物質上的贍養要求,我有能力養活自己,不要求兒子給予我錢物。但我要求兒子關心、體貼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週末保姆休息時,應來探望我、照顧我,不應留我一人在家。此外,平時要來電話詢問我的有關情況。” 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大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很少對子女有經濟供養方面的要求,在衣食無憂的同時,開始渴盼兒女們的精神關愛,並且這種需求已逐步上升到尋求法律幫助的高度。他們需要子女在精神上對自己有所照顧,比如生病時子女守在身邊。
人老了會對子女有一種依賴,也會變得敏感、脆弱,受到子女冷落,內心的痛苦是免不了的。瞭解父母的想法,要深入到父母的內心世界。父母不說,不等於沒有;父母沒有做,不等於沒有需要。 有一次,看到幾個都已退了休的老大媽湊到一塊兒,不知不覺話題就扯到了各自的兒女身上。“說實在的,我女兒還真不錯,總是能猜透我的心。前些日子幾個朋友慫恿我去旅遊,考慮到經濟有些緊張,而且主要也是捨不得花錢,便沒有答應她們的邀約。誰知女兒知道後竟瞞著我交了錢辦了手續。最近又怕我無聊,為我訂了份晚報。並一再囑咐我,退休了一定要保持精神愉快,要有一個好的心態,要多交朋友等等。”年輕一點的張大媽帶笑容地說。
楊大媽羨慕地說:“你女兒多孝順啊,我可沒那福氣。報紙上說的啃老族,我兒子就是那樣的人。孫子常年吃住在我們這兒不說,他和媳婦也隔三差五來蹭飯。從來沒往家買過一根菜,就連孩子喝的牛奶也沒買過一袋。說是要攢錢買房子,可他們出門就打車,不想做飯就下館子。我和老伴兒年紀也越來越大,有時覺得很累。我就希望他們能自覺一點,不要動不動就回來打擾我們的生活。” 老伴兒過世後獨自一人生活的李大媽接過話茬說:“嗨,我和你恰恰相反。我兒子和媳婦倒是常給我錢,還常給我買衣服、買好吃的,就是難得見他們一面。電視裡那個公益廣告裡的老人就和我一樣。常常是做好了飯菜等他們,結果一個電話就把我一個人撂在那兒了。對著一桌子的菜,我真不知該怎麼辦。我的希望很簡單,就像歌裡唱的一樣,只要他們能常回來看看,能陪我說說話就可以了。”
聽著他們各自的表述,我想那些年輕的兒女可曾想到,你們的父母究竟需要些什麼?你們又為他們做了些什麼呢? 在處理與父母的關係時,要了解父母的想法,常回家看看老人,不但關心老人的衣食住行,還要多觀察父母,關心老人的僅有的一點精神需求。讓老人過得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子女不也省心、欣慰嗎!
喜歡的加個關注,每天為你分享一個能影響你的“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