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生活當中,誰都避免不了要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有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甚至是必須去做的,比如,工作,並不是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是為了生計必須要去做。因為不喜歡這件事,自然沒有興趣做,迫於壓力不得不做時也極易產生疲憊感,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明確知道之後會有一件愉快的事等著自己,那麼即使必須首先完成那件自己非常不喜歡的事,人們會不會更有幹勁呢?比如,給工作制定一個目標,計劃著實現之後犒勞一下自己,到早就想去的國家旅行。答案已不言自明瞭吧,事實上這一點在心理學上早已得到證明,那就是普雷馬克原理。普雷馬克原理最早是由心理學家普雷馬克提出的,他認為,用喜歡的行為來強化不喜歡的行為,能夠促進人們完成不喜歡的行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普雷馬克曾經在1959年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了一些孩子,隨後拿出糖果和遊戲機讓這些孩子在其中選擇一種。有些孩子喜歡糖果,有些卻喜歡遊戲機,於是這些孩子自然地分成了兩隊。

隨後,普雷馬克正式開始進行自己的實驗。他對那些選擇糖果的孩子說,如果你們想要得到更多的糖果,就必須去打遊戲機。而對那些選擇遊戲機的孩子說,如果你們想要有更多的時間來打遊戲機,就必須要先吃掉一些糖果。結果,雖然不喜歡,但是想要得到更多糖果的孩子還是選擇了去打遊戲機;而想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打遊戲機的孩子還是選擇了去吃糖果。這個實驗充分說明,如果知道有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等著自己,人們是可以完成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任務的。而強化的依隨性的存在,是普雷馬克原理起作用的關鍵。所謂的強化的依隨性,說的是強化與人的反應之間的一種關係,是指強化總是伴隨著反應之後而出現。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在特製的實驗箱內研究白鼠的學習。在這個特製的實驗箱中,裝有一個槓桿,槓桿的另一端連線著傳遞食物的機械裝置。只要壓動槓桿,就會有食物流到實驗箱中,這樣白鼠就能夠吃到食物。

白鼠被放到實驗箱中後,是可以自由活動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白鼠發現,當它踏上箱子中的槓桿的時候,就會有食物流入到箱子裡面,這樣它就能夠吃到食物。為此,白鼠反覆實驗了幾次,發現每次的效果都是一樣的,因此白鼠就具備了按壓槓桿來取得食物的條件反射。斯金納將這種條件反射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由操作性條件反射所構成的行為叫操作行為。操作行為的形成過程叫作操作學習。斯金納認為強化是操作性行為形成的重要手段並進一步提出操作學習的基本規律,即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呈現一個強化刺激,則這個操作的強度就增加。在白鼠的學習實驗裡,食物是一種強化物,它總是伴隨著白鼠按壓槓桿的行為之後出現,並使白鼠按壓槓桿的行為不斷被增強。在普雷馬克原理當中,人們面對的困難的事情就是一種操作,而這件困難的事情之後人們將要得到的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屬於一種強化刺激,而它正好刺激人們能夠快速去做完正在面對的困難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普雷馬克原理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在教育中,透過孩子喜歡的東西來刺激孩子學習。在工作中,承諾員工想要的福利來刺激員工努力工作。如果人們能夠正確運用普雷馬克原理,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幫助的。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去運用普雷馬克原理呢?其實,普雷馬克原理的運用很簡單,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這個原理運用的目標所喜歡的東西或事情,隨後讓他完成額定的任務,承諾讓他得到這個喜歡的東西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可以了。當然,想要讓普雷馬克原理髮揮好的效果,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必須是先讓目標完成他們感覺困難的任務,之後才能把目標喜歡的東西給他。也就是說,必須要注意先後順序,這種先後順序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顛倒的。比如,想以看電視為條件讓一個學生寫作業,那麼就必須先讓那個學生完成作業之後才能去看電視,而不能先讓他看電視之後再去寫作業。這個道理很淺顯,換位思考一下就很明瞭,如果你是那個喜歡看電視的學生,在看完電視之後你會去寫作業嗎?

第二,必須對目標任務的完成程度做出嚴格的要求,避免目標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草草完成任務,那樣給予喜歡的東西的承諾不但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起到壞的作用。比如你想讓一個喜歡看電視的學生完成作業,因此就答應說允許他完成作業後看電視。當然,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這個學生能夠在學習上取得進步,因為如果一個學生總是能夠認認真真完成作業的話,在學習上是一定能夠進步的。假如那個學生為了看電視,每次都是馬馬虎虎地完成作業,又怎麼能夠取得學習上的進步呢?第三,必須要選擇正確的強化物件,也就是說必須要找準目標喜歡的東西才能夠運用普雷馬克原理,否則沒有任何作用。比如,一個學生明明喜歡看電視,你卻說讓他必須先寫作業之後才能夠去玩電腦,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這個學生並不一定喜歡玩電腦,他不見得會為了玩電腦而去寫作業。

第三,必須要選擇正確的強化物件,也就是說必須要找準目標喜歡的東西才能夠運用普雷馬克原理,否則沒有任何作用。比如,一個學生明明喜歡看電視,你卻說讓他必須先寫作業之後才能夠去玩電腦,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這個學生並不一定喜歡玩電腦,他不見得會為了玩電腦而去寫作業。雖然說利用普雷馬克原理實現的效果大多是好的,但是也不能經常使用,因為它也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就是會讓人們產生一種“做完一件事情就必須得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只有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會去做困難的事情”這樣一種慣性思維。從長遠來看,這種思維對人們是不利的,因為運用普雷馬克原理說到底還是為了讓人們以正確的心理和正確的態度去對待困難的任務,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慣性思維,則與人們的期望相反。

對普雷馬克原理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讓人們在做那些不喜歡的事情時,不覺得是負累反而幹勁兒十足。好比那些幹活的驢子,前面吊著一個胡蘿蔔的肯定比什麼都沒有的要快樂且更有幹勁兒。這個比喻或許不太恰當,但道理是相通的。由此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在生活中,一定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如果要面對極其艱難的事情,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東西擺在前面,成為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分手後,戀愛期間的財物到底要不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