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無趣二是無感
漸漸地,這種被動等待的意識,讓我們成為一個被動接收者,這當中,有你想要的東西,也有你因為距離、時間等的阻隔讓你對此無感的東西,比如,曾經建立在朝夕相處基礎上的親密無間,因為距離和時間之隔,現在成了看對方和你不認識的人親密無間,這個時候,內心深處除了騰昇起憤恨地小火苗之外,無奈失落地情緒也由此瀰漫心間。
三是無心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等價的感同身受,而能夠建立感同身受的人,也一定是因為曾經或者現在經歷過相同或者類似經歷的人。這是一個聽上去挺殘酷的現實,我們不得不接受。
想想看,單身的你為什麼對那些已婚生娃的同學朋友漸行漸遠。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會是“沒有共同話題”,你熬著夜看八卦時,別人在考慮著這周和另一半的約會,你作為一名合格的“鏟屎官”在擠破腦袋蹭優惠券給萌寵買貓糧時,別人在苦思冥想如何讓娃搶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你們的圈子從一開始的包含,到後來的靠回憶建立的交集,再到後來天各一方後的相離,那一刻,你發現,所謂的成長,就是坦然面對,各自安好。
至於我不怎麼發朋友圈,或者說比之前發的頻次大大降低,除了習慣性的顧慮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承認了一個挺殘酷的現實:除了極少數的人,比如親人知己,沒人真的在意你動態如何,你的冷暖,只能自知。發得多了,不知道下一個遮蔽你的會是誰,而發得少的,倒是會在偶爾的一次說說中收穫不少點贊和留言。
最後借莊子的一句話結束本次無聊的亂寫,與君共勉:
不活在別人的眼裡,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