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搞笑段子,說網上總有各種人分享各種成功的經驗,什麼堅持跑步啊、堅持讀寫外語啊、堅持護膚啊、堅持讀書啊等等......大家都這麼說,但是沒有說,應該怎麼堅持下來?怎麼能堅持這麼久?堅持不住怎麼辦?

好笑之餘也確實有道理。就閱讀這點而言,網上有推薦書單的,有細數讀書的好處的。但沒有什麼人說:如何才能養成閱讀的習慣。

大家根本不是不知道讀書的好處,而是不知道怎麼堅持讀書。

注意力很難集中,應該是當代人的通病。我們現處的世界浮華而喧囂,勢必要沉下心來才能去閱讀,去進入書裡所描繪的另外一個世界。

作家水木丁說:“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爆炸的時代,怎樣分配和管理自己的時間,搶奪屬於自己的時間,成了個人生活的重要命題,我們甚至在開始管理和控制它之前,控制力就已經被各種碎片化給瓦解,每個人都是一個人在戰鬥,當你贏得一天,你也只有這一天的勝利而已。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場戰爭是沒有盡頭的。 ”

那麼我來說一說,我如何在這場“戰爭“中戰鬥。

一、讀書的習慣啟於興趣

要從海明威的著作《老人與海》講起。那是一本帶領我走進閱讀大門的長篇小說,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特別吸引我,兩三天的時間就把它讀完了。

讀完之後,悵然若失,長久地沉浸在書裡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閱讀的巨大魅力,抽離現世去到另外一個世界的魔幻。

好的作品,能夠把我拖拽出所處的世界,彷彿切身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像那個世界裡的旁觀者,看陰晴圓缺,看悲歡離合。

如果處於人生低谷期,需要轉移注意力,那麼文學作品就像一位智者伸過來一隻大手,接引你的靈魂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你或許看到更悲慘的人生而以放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人生;也或許看到另外一些活法,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原來不一定非要在眾多道路中的其中一條苦苦掙扎

我牢牢記住閱讀《老人與海》時的愉悅和震撼。接連著讀了畢淑敏、龍應臺、楊絳的書。再後來,讀錢鍾書、讀胡適、讀《紅樓夢》......就這麼慢慢地,一步一步,循序漸進。

©某個冬夜,一個貼面膜、泡腳、看書的我

之後,有朋友問我介紹些書看,我沒給他推薦,跟他說按照自己感興趣的來,想看什麼看什麼,把興趣提上來先。

我自己就是這樣的,開始是在家裡的鐵書立裡抽自己喜歡的看。後來自己買書也只有這個標準,是不是名著不重要,感興趣就值得掏腰包買來讀。

胡適的著作《容忍與自由》其中一篇《讀書的習慣重於方法》有這麼一句話:“無論什麼書都要去摸一摸,你的興趣就是憑你伸手亂摸後才知道的。”

另外,我非常認同胡適老師說的“讀書的習慣重於方法”,但我認為“讀書的習慣啟於興趣”。只有在讀書中獲得了同打遊戲、聽音樂…一樣的愉悅感受,才有持續的推動力來養成習慣。

二、“自律是有利可圖的自律”

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閱讀從而感受到閱讀的魅力之後,我才開始去思索,如何閱讀一本書,以及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書閱讀。

到這個時候,我其實已經是出於自願並且自律地閱讀了。我服從於興趣,而興趣幫助我自律

一定是在閱讀中獲益了,我才開始自發性地閱讀。並且會根據不同的書來選擇不同的時間段閱讀。

大部分的書都是在晚間睡前讀,讀讀書我就能安穩地入睡;而一些理論書籍,我選擇在早間讀,跟上學時早讀課那樣讀個一小時,然後充實而從容地去面對新的一天。

書籍給我很大的精神慰藉。就像木心所說:“凡是令我傾心的書,都分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呢還是它在理解我。”

前幾天看蔣方舟和馬伯庸的對談。作為職業作家,馬伯庸有精準的時間表,每天要寫4000字,從不拖延,戒除網癮,規律鍛鍊。

但“利”包括很多方面,不單單物質利益,還有精神利益。

閱讀最直接獲益的就是人的思想。或者說,閱讀能夠鍛造一個人的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能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幫助我們在選擇前做出明智的判斷,從而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有幸的話遇見志同道合的伴侶。

思考能力,在幫助一個人更好地生活。而獲得這些能力之後,或許就有可能也慢慢地獲得了物質利益。

閱讀,在喚醒並且練習一個人的思考能力。

三、弄假成真

對於「弄假成真」,我有一些理解和切身體會。

在開始閱讀的階段,那會兒正好玩微博。早讀的那段時間,微博成了我一個閱讀打卡機,我每天早上在微博上早讀打卡,打卡了整整36天,直到把兩本《容忍與自由》讀完。

©早讀打卡的部分截圖

我現在回想,為什麼我願意在社交網路平臺上打卡呢?為什麼打卡這個行為能夠督促我閱讀呢?大概是:在社交網路平臺上,有被看見的可能,而被看見,能夠促使我成為更好的人

再有,閱讀一些作品,關注到創作這些作品的人,我彷彿也在接近這些人,成為這些人,即便那只是一種錯覺,即便當時的我只是在模仿熱愛閱讀這個行為。

我不排斥有人對外立一個熱愛讀書的人設,反而很推薦這種方式,如果這種方式能夠推動你去閱讀的話。

這也就是馬家輝說的“「弄假成真」有時候是好事”。不管你是否已經真的熱愛閱讀,你其實已經在朝著閱讀的方向行進了。

並且「弄假成真」這一說法,是有理論依據的,參看知乎上一位答主「六一行者」的分析:

“因為人都有規避‘認知失衡’的趨勢。為了保持認知平衡,人會想辦法使自己的言行一致。這就是為什麼宣誓是有作用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假定,人有保持認知一性的趨向。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時,會認知失調,導致緊張。個體為了解除緊張會使用改變認知、增加新的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改變行為等方法來力圖重新恢復平衡。

當你裝什麼角色,你的大腦為了防止認知失衡,就會朝著真的這個角色的方向去努力。”

我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其實不是要向已經閱讀的人繼續細數閱讀的好處。因為已經閱讀的人會自發地去閱讀,利益會推動他自律。

讓我們以一種輕鬆的心態,重新拿起書本,試著讀完第一本,就能讀完第二本。

—— end ——

2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喜歡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順其自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