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睿智、富有、理性、高效。但是,我們缺少的恰恰是面對自己那些沒那麼完美的勇氣。”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們人也一樣,既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足。

當我們放低姿態,鼓起勇氣去接納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跳出“舒適區”,從而超越自己,實現更大的自我突破!

01

在《我的內在無窮大》一書中,心理治療師張沛超說:“一般來說,大部分人會追求熟悉感,因為任何破壞常規的情況一般都會引發一種不適感。”

在生活中,隨著閱歷的拓寬和經驗的累積,我們在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一套適合自己的信念和價值體系。

正是在這種熟悉的體系中,我們內心裡感到一種無以名狀的安全感,而且樂於待在這個既有的舒適區裡。

這種安全感與舒適感會讓我們心安,同時也會讓我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的本性驅使我們不斷地向前邁進,這樣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正如張沛超所說的:“內在的不斷髮展需要我們不斷超越自身的安全感。當我們從一種安全感向另外一種更為真實的、更為可靠的安全過渡時,一定會歷經某些暫時的不適應,甚至覺得這個過渡如同災難。”

有段時間,網路上傳出了“逃離北上廣深”的呼聲。

好多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終日裡奔波勞碌、節衣縮食,到頭來卻發現到手的薪資,扣除水電房租後,竟所剩無幾。

面對不斷高企的房價,他們不堪重負,即使不吃不喝,闖蕩幾年、十年,都不見得能付得起一套小小的兩居室,更談不上安家落戶。

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在哪裡,在傷心落寞之餘,只好退而求其次,想回到二三四線城市,謀求東山再起。

02

逃離一線城市,其實就是一種撞南牆後的妥協。

好多人在美好的象牙塔與殘酷的現實之間過渡失敗,繼而心灰意冷。

在現實這盆冷水的潑灑下,他們猛然發覺再也沒有家人師長的庇護,再也沒人為自己兜底,凡事都得靠自己。

可是,一線城市豈是說留就能留?迫於現實的無奈,他們便想逃回內心的“舒適區”,而競爭壓力沒那麼大的二三四線城市成為了他們最理想的選擇。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一道無情的溝壑。

當這些人回到自己熟悉的小城市後,發現生活節奏確實放慢了很多,壓力也沒那麼大,首付幾萬、十來萬踮起腳尖還是能夠得著的。

雖然房子的事情解決了,他們卻發現工資只有三幾千,難以滿足早已被一線城市撐大的胃口,覺得生活太單調乏味,不如當初在大城市裡打拼時那麼有闖勁。

於是,網路上又聽到了“當年逃離北上廣深的年輕人又回來了”的聲音。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部分人是帶著無比堅定的決心捲土重來,發誓要在一線城市闖出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強大的驅動力作用下,他們不再貪圖安逸與舒適,而是直面挑戰,步履匆匆地穿梭於高檔寫字樓之間,觥籌交錯於客戶之間,再苦再累,心有所依,便無所畏懼。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們終於得償所願,在此安家落戶。

03

那麼,具體而言,我們該如何實現從既有舒適區到新的舒適區之間的跨越呢?

對於這點,張沛超指出:“我們的人生系統會從單一、簡單成長為複雜、均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其實在不斷超越過去的維度。較之過去,我們增加了一些觀察事物的角度,這帶來了必然的成長。但我們在增加觀察事物的新維度時,也要付出代價。”

於是,便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想尋求更高的站臺來觀看全新的風景,可是還沒踏入這個站臺之前卻只看到了更多的新問題,這時就陷入了一種新的困境。

這時候,我們就要在這個困境中尋求突破,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即使會吃很多虧,即使會受很多次傷,但是我們卻能從當下的苦與淚中找到了新的視角、新的維度。而這些新的視角和維度卻可能會讓我們的思維模式變得更寬廣。

對於《三個和尚》這個寓言故事,相信我們早已耳熟能詳。

一個和尚的時候,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兩個和尚的時候,相互幫助,共同挑水喝,這也無可厚非。

然而,當廟裡來了第三個和尚的時候,彼此相互推諉,都不想付出勞動,只想坐享其成。結果,誰都不挑水,誰也沒水喝。

面對這一困局,三個和尚急中生智,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開始懂得分工合作,大家的事情一起做。

最後,在三個和尚的通力合作下,他們不光有水喝,廟前廟後瓜果飄香,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起來。

04 寫在文末

“境界不是場所,它是心所能達到的高度。”

雖然超越自己沒那麼容易實現,甚至有時候還會遭遇倒退,但是,我們要相信自己。

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從心出發,境由心造,跳出安逸的舒適區,不斷去挑戰、去超越自我,才能發現人生路上更優美的風景。

無論你遇到了事業上的瓶頸,還是遭遇生活中的不如意,願你都能鼓起勇氣,不斷超越自我,從而發現更好的自我。

-END-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身邊越努力越幸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