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也許是黑暗中一盞明燈,也許是失意時一次鼓勵,亦或是風雨中期待的眼神……
那麼,怎樣才能獲得幸福?
偉大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常為諸事煩惱的你,不是缺乏獲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獲得幸福的勇氣!
01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
阿德勒認為,你之所以不幸,是你自己選擇了“不幸”,而不是生來不幸。
比如,你抱怨出生不好、抱怨資質平庸等等,讓你感覺不到幸福,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變成別人樣子。你不知道的是,這些抱怨讓你不知不覺中陷進不幸的境地之中,因為你已經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出生、長相等等無法改變的外在環境,我們獲取的幸福自然而然就多起來。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而是由自己選擇定義。
02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你懼怕受傷,就用討厭自己來逃避人際關係。
比如,你對偷偷喜歡的女孩不敢表白,是因為對你來說害怕被自己喜歡的女孩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的沮喪,從而一次次錯表白機會。
所有煩惱歸結於你對自己沒有自信,對一切都持悲觀態度。還有就是太固執,太注重別人看法,且總活在對別人的懷疑之中。
你要有選擇改變的勇氣,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被討厭的勇氣。
03 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
阿德勒認為,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
比如,有一朋友想著成為職業作家,卻總寫不出作品。不是工作忙、就是未做好準備等等為理由推脫,實際上,他是害怕被人評價,不願面對因作品拙劣落選的現實。而活在“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之類的可能性中。或許再過十年,他還是沒寫一篇。
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正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過去把握不住,那就珍惜現在的你
04 接納真實的自己
阿德勒認為,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麼”。但是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被給予的東西”
接納有缺點的你,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這是獲取幸福的關鍵。
比如,你考試得了60分,你不該認為這次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等等,而是誠實地接受60分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接受真實的“這個我”,然後,關於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
05 從此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阿德勒認為,幸福就是貢獻感。就是讓別人體會到你自己的價值。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既可以是看得見的,也可以是看不見的。重要的是要有“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覺。
比如,母親給孩子洗衣做飯,便不會考慮孩子“做了什麼”,只要孩子健康,就無比高興。
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可以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這時候你就已獲得了幸福!
世界極其簡單,人生亦是如此。它之所以看上去複雜是因為“我”的主觀作用。人生本來並不複雜,是“我”把人生弄得複雜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