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1.求同存異,差異性有,但更多的是相似性。經常在外交場合聽到這個詞語,其實在與人相處過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每個人都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可能如磁鐵那樣完全相吸,而如果過多關注那些不同點,就會人為製造一些隔閡。事實上,只要不涉及到原則問題,一定的差異性反而更能豐富自己的認識嘛,生活也才會更加有趣。
2.尋找適合自己的東西,理論經驗太多太多了,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我們要做的是從中選取最適合自己的,自己能夠拿來運用的。想起看過的一個段子,裡面列舉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名言俗語,如百無一用是書生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一方面事物本身是多樣性的,一方面每個人也都是不同的,你之蜜糖,彼之砒霜,我們需要根據具體事物,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有一段時間,看到網路上林林總總的名人的強項,我都會想:我如果也這樣就好了。但實際上,很多東西並不適合我自己,與其一直盯著別人看,不如想想自己有什麼優勢,然後發揮自己的優勢。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一味排斥別人,而是要擇其善者且適合自己者而從之。又想到一個故事,故事裡列出了兩個性格迥異的人,一個極其“內向”,一個極其“外向”,二者似乎是一對完全的矛盾體,但事實上,這二人都是美國曆史上的總統,
3.研究焦慮,抑鬱,壓力等等的文獻與研究樂觀,開心等的文獻比例約為21:1,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與其投入過多的精力關注不好的東西,不如可以想辦法創造更好的東西。有一句臺詞,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一直凝視就很容易栽下去,那麼,我們可以製造一盞大燈,照亮深淵,甚至如果在一個風景秀麗的的地方,還可以整修一下,做個旅遊區,豈不快哉。還有一點,課程裡提到,人的大腦會盡力把思維與現實相匹配,如果你接觸到的、關注到的都是負面訊息,不可避免地會陷入一種焦慮情緒。再有,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與之同化也;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亦與之同化也。所以,要想獲取幸福,先要學會關注幸福,學習幸福,感悟幸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無視負面訊息,一個是度的關係,一個是態度的關係,負面的東西有,但不應該過度關注以致矇住了自己的眼睛,而是想辦法解決它。
4.尋找社會支援,尋找正確的社會支援。一方面,術業有專攻,尤其對於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人所能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要學會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一件偉大而成功的事業,必然依賴無數人的努力和奮鬥。對於這件事來說,我有很深的感觸,之前的我總喜歡一個人單打獨鬥,似乎一切都可以憑自己擺平,而很少去麻煩別人,多花了很多精力不說,效果也沒有那麼好。所以,要學會適時的尋求合適的人的幫助,有時候一句提示就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但也要注意,尋求別人的幫助,不是成為一個巨嬰,事事依賴別人。而是在自己有一定工作的前提下,去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自己理解也會更深刻,別人也會更加樂意幫助你。
5.全神貫注不總是有益的或有用的。夫妻間如果只關注他們中間出現了什麼問題,會忽視那些積極的因素。一直在問我的弱點是什麼,劣勢是什麼,而不是問我的優勢是什麼,美德是什麼,長處是什麼。當我們對好的東西心存感激,好的東西就會增殖。
6.瑪娃 柯林斯 積極教學法。這一點我有較深的體會,高中時周圍的同學都很優秀,而我作為一個處於進步過程中的學生,每當老師有了一些鼓勵,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後,都會更加有幹勁。每個人都渴望受到關注,受到重視,而重視會帶給人激勵,使人重視自己的存在價值,然後便會努力去做出一些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迴應別人的期待。另一方面,鼓勵最好不要假大空的鼓勵,不要一味地說你很聰明之類虛無縹緲的話,而是應該鼓勵具體的東西,比如你這幾天學習很用功,很努力,你這次的作業完成的質量很高等等。
7.被動性受害者-抱怨者
積極主動者-承擔責任-行動。
看到抱怨者恐怕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祥林嫂吧,不是說不能抱怨,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卻還是笑呵呵的,精神狀態絕對和常人不一樣,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人,所以遇到不好的事情抱怨吐槽絕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只會一味的抱怨,不僅於事絲毫無補,反而會使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深淵,別人也會敬而遠之。更加合理的做法是分析事情,然後主動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接著做出行動去改善境地。行動,唯有行動,才能真正得去改變一些事情,躺在床上抱怨是無濟於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