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首先是關於「獨立女性」這個概念的定義,做這個定義很難。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類似的話題,叫「獨立女性可以收彩禮嗎」?

不過被罵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前,從來沒有人把一個高度抽象化的詞語放在如此具象的情境中,然後做價值判斷,而且還是在兩性話題上,只能說節目組勇氣可嘉、視死如歸,大家都拼了。

如果把用收不收彩禮來衡量一個女生是否獨立,我覺得任何一個獨立女性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獨立女性」這個概念。

為什麼這麼說呢?

「獨立」是個好詞兒,但給獨立設定某種具象標準,這個詞本質上和三綱五常便毫無區別了,無非是內容不同,一個強制性向東,一個強制性向西,都挺強制。

而真正珍貴的不僅在於自由,更在於對自由的定義權,獨立亦然。

我們所掙脫的,從來不是某種具體的生活形式,至今仍會有人嚮往晴耕雨讀的古士生活,但你不能啪地一下,扣個帽子,封建主義。我們所在掙脫的,是對某種具體生活方式的高度認可,同時對其它任何生活方式極度貶低。

這意味著生活本身,在價值層面也變得扭曲和不對等。

但這個世界不能這樣,主流價值再主流,次流也不能不入流。

否則,所謂自由,只是另一種安排;所謂獨立,只是另一種附屬。

倘若一定要追尋一個答覆,拋開所有一切形而上、形而中的抽象語言,也拋開一切像中小學生道德行為規範對三好學生、學習標兵的細緻入微的行為標準,我認為一句樸素的話可以大致定義:

你能透過合法收入養活自己,就算獨立。

為什麼是這句話呢?

你把女性剝離出來,對人的獨立,這句話也適用。

它是樸素的常識,人食五穀,你得先果腹,還不能犯法,健康地活著,能走、能跑、能去那邊而不去這邊,就有了基礎選擇權。

然後你才能談精神思想獨立,靈魂獨立。

在餓死和接受別人施捨之間的二元選擇,根本不能算有選擇權。人說「不」的時候是需要底氣的,底氣最下限就是,離開你我也不會餓死。

所以成為一個獨立女性,看起來似乎也並不難。

養活自己有什麼難的呢?

那麼為什麼至今「獨立女性」看起來都是普及率不太高的詞,而且令人神往。

這不是女性的問題,這是社會的問題。

因為中國女性事實上付出了太多非常有價值,但並沒有交易價值的勞動,換句話說,男性付出的很多勞動可以拿到市場上換錢,而女性很多勞動是沒法去換錢的。

懷孕產假生孩子,洗衣做飯帶孩子,收拾家裡喂孩子,上學下學送孩子……對的,這就是我媽在生出我之後至少七八年的日常生活。

很多剛畢業出來的女生活得比大多數被生活捶打了很多年的母親們獨立多了,因為前者是一個人,怎麼著都行;後者是一個家,孩子把她怎麼著都行。

而問題就在於:

即使你付出了這麼多,社會主流文化中,並不太認可你的付出。

你還是被養活的一方,你還是不能掙錢,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盡義務。照顧孩子不是應該嗎?收拾家不是應該嗎?

不會有人認為這些活兒本該有極大的經濟價值。

不會有人意識到,如果你不做這些事兒,你把精力時間全部撲在職場上,你得到的報酬也不會少。

2020年全球性別報告,中國的得分和排名都降了。

106名,067分。

*2020全球性別報告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經濟參與和機會得分很低。

當然這是一份國外的報告,未必真實,但你可以看看你身邊女性的實際生活,你媽、你姐、你所有婚後的女親戚,看看她們的大部分時間是不是都撲在家庭,自然會有結論。

有人提出,如果用人造子宮生育,女性是不是就能擺脫生育束縛了。

不用休產假,職場生活也可以繼續。

不是語音陪,不是影片陪,是陪在身邊,產生肢體接觸。

而這個角色,男性是替代不了的,替代不了的原因也很簡單,男性不是女性。

女性的獨立,需要社會更加充滿善意,轉變觀念。

意識到那些應盡義務,包含巨大經濟價值,至少不是應該的,至少如果她們不做這些事,她們本該可以去做更掙錢的事兒;掙錢是風光事兒,是可以看得著回報的付出,誰不想做風光事兒呢?

所以這個社會不能一邊無限風光著,一邊對那些不得已把手腳縮排家庭的女性說:

「你要不是靠我養著,你會餓死。」

好在世界正在慢慢變得更有善意。

一週前,北京有一個案子。

一位全職媽媽和老公離婚,提出家務補償,認為自己在婚後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家裡,現在要離婚了,理應獲得家務補償。

最後獲得了法院支援。

5萬塊錢不多,但算一個好的開頭。

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案子來推動觀念轉變。

女生怎麼做才算是獨立呢?一個只要在正常生活著的女性,都是獨立的,雖然並不都那麼光鮮亮麗。

有些付出是應該的,但不意味著是免費的。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63歲女人坦言:我不怕晚年一個人生活,就怕晚年沒人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