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來之不易的幸福
老楊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一雙兒女,子女孝順。
這是老楊一直引以為豪的事情。多半輩子下來,苦也吃了,從一窮二白到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和和美美。
跟老伴兒手牽手走過四十多年,馬上要到金婚。
更讓老楊滿足的是,一想起自己的一雙兒女,打心眼裡就抑制不住地高興。
在老楊周圍同事的孩子裡面,兒子是第一個考上研究生的。那個年代研究生很吃香,兒子還是重點大學。畢業之後謀了一份工作,留在外地。雖然不經常回來,每隔不了兩、三天總會給老兩口打個電話聊幾句。
女兒大學畢業之後,留在父母身邊,平時照顧更多一些。家裡缺個什麼、有什麼新鮮玩意,女兒都時不時帶回家給父母。
老人其實挺容易得到滿足。兒女只要惦記著,心裡就高興。當父母的,最大的成功,不就是培養出幾個好孩子麼?
以心換心。
兒子對父母的孝敬,跟父母從小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分不開。
兩個孩子都跟著爸媽經歷過困難時期,都親眼看過爸媽為多掙幾塊錢沒日沒夜地工作,更體會過爸媽擠出幾毛錢買回糖果點心、看著孩子們吃的時候臉上露出的笑容……
現在的孩子,哪還能體會那種感覺?
老楊比較念舊。一家人坐到一起的時候,經常感慨甚至留戀之前的日子。現在經濟條件好了,缺少了很多能把一家人擰成一股繩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
【2】無條件資助孩子孩子們成年了。老楊兩口子依然特別惦記。
女兒參加工作稍早兩年。還沒結婚的時候,有個機會,老楊和愛人拿出三萬來塊錢,給女兒置辦了一套房。那個時候一平米才幾百塊錢;兒子畢業之後留在了大城市,更讓父母惦記。兒子是同學裡第一個買房的人——當時也是老楊給的錢。
後來說起這些事,老楊特別高興:
“誰知道房子漲這麼快?當時給兒子買房的時候,兩千多都覺得貴的嚇人了。現在呢?少說五、六萬了。”
倆孩子並不知道父母有多少錢。但是在需要的時候,父母從來不吝嗇。其實兒子當時買房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把老楊兩口子的積蓄掏空了。
有時候孩子們開玩笑:
“咱們家人都沒什麼投資眼光。要是當時多買幾套房,早發了。”
聽到這些話,老楊只是笑笑。當時哪有那麼多錢買房子?不告訴孩子們,是不希望讓孩子們覺得虧欠。
經歷過窮,所以對錢財更在意,知道掙錢不易、生活不易。
老楊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是:
“不要追求有多少錢。咱們都是普通老百姓,只要衣食無憂就行了,平平安安最重要。”
年紀越大,對孩子們的惦記有增無減。或者說,心理上對孩子的寄託和依靠越來越重。
【3】交待老楊和老伴兒金婚那天,兒子從外地回來。一大家子人坐到一起,好好慶祝。
七十大幾的人了,看著兒孫滿堂、滿桌子好酒好菜,老楊忍不住又開始“憶苦”了:
“我和你媽結婚那天都沒這麼熱鬧。
不過好歹當時我們還準備了兩個肉菜。你們可不知道,當時那桌菜,我和你媽是一分錢一分錢算計著的……”
話音未落,老伴兒在一旁打斷了:
“老毛病又來了。都什麼年代的事兒了?能比麼?
孩子們都來了,說點高興的,別老憶苦了,思思甜。”
老楊和老伴兒雖然也有拌嘴,但看問題還是比較客觀的。老伴兒說得對,好日子,氣氛別搞出什麼傷感。
“我和你媽都快奔八了,這輩子挺知足。你們歲數都不小了,今後工作悠著點,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這些話,平時跟孩子們聊天時,老楊不知道說過多少遍。孩子們也都笑笑,甭管聽沒聽進去,嘴上都很痛快地作出保證。
老楊又補了一句:
“爸媽也有些家底。為什麼告訴你們工作適可而止?等我倆都走了,留下來的財產你倆一平分,也能接濟你們一陣子了。”
這是父母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提及家產的事情。
兒女聽到這些話,愣了一下,對望了一眼,誰也沒吱聲。
【4】各有心思兒子在家陪父母呆了兩天就回去了。
一天晚上,兒子接到女兒一個電話:
“哥,今天我去看爸媽,他們又跟我說起分財產的事情了,我總覺得有些不對。”
兒子聽完,先沉默了一下。他不知道妹妹說“不對”是什麼意思。是感覺父母像是安排後事、還是覺得分配方式不妥?
兒子反問了一句:
“你覺得有什麼不對?”
女兒那邊支吾了一下:
“沒事,我說不上來。”
撂下電話,兒子琢磨起來。自從上次從家回來,心裡好像總有個什麼事兒。其實他很清楚:父母當時說的關於財產分配的話,還有當時與妹妹對視的眼神。
父母有多少錢他並不清楚。粗略估計一下,父母當時房改買下來的那套房子,加上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積蓄,幾百萬是有的。這麼大一筆錢……
想到這,兒子撥通了父親的電話:
“爸,最近跟我媽都好吧?”
“都挺好。你們怎麼樣?都注意身體。”
兒子頓了頓,鼓起勇氣問道:
“爸,上次你怎麼想起分財產的事兒了?”
平時對待兒女,老楊一直開誠佈公,從不遮遮掩掩。
“這不是正好說起來了麼?我和你媽早有這個想法,趁著你們都在,遲早得交待給你們。怎麼了?”
兒子沒多說什麼,敷衍、寒暄了幾句,掛了電話。
過了幾天,兒子突然接到父親電話。剛接通,就聽出那頭父親不悅的語氣:
“你和你妹之間說過什麼?關於財產的事兒。”
兒子一聽心裡緊張起來。妹妹離得近,有的是機會在父母耳邊磨叨。
“沒有啊!我和我妹沒說過什麼。”
老楊說道:
“你妹妹這兩天過來,話裡話外總跟我們帶出分財產的事兒,一會兒又什麼平時照顧我們多了。你們倆對這事有什麼分歧?”
兒子沒吱聲。
父子倆靜默了一會兒,老楊語音傳了過來,已經帶著嚴厲,甚至些許憤怒:
“這件事上,你倆誰也別有什麼心眼!
天天聽到、見到這種事情多了,孩子為分爸媽財產爭的雞飛狗跳,甚至動手的都有!我不想這種事落到咱家頭上!
怎麼分給你們,說我和你媽說了算的事兒,尺度在我們心裡頭。我們說平分,這個尺度是什麼,你和你妹都有知識,應該知道!
爸媽就你們倆孩子,都好,對我們都孝順,給誰少了爸媽心裡都不落忍,這份心思你們懂不懂?
一直跟你們說工作悠著點,注意身體,別總想著掙錢。不光是為你們健康著想,是爸媽還想給你們依靠,給你們兜底!
這話我只說一遍:今後誰也不準提財產的事兒,我和你媽走之後,一人一半,誰也不許爭。你是老大,你要帶頭。
誰要是還有什麼想法,我和你媽就立份遺囑全捐了!為父母財產動歪心思的子女,不值得留!”
【5】結語父母留下來的財產,反正也是白來的,誰都不會嫌多。
真正“不愛錢”的,恐怕沒幾個。對錢財、或者說對利益的追逐,是人的本性思維。
誰都知道,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掙取財富。但有這麼一類比較“特殊”的財產:父母的財產——房子、積蓄、車輛,等等,終究是要傳下去的。
傳給誰、怎麼傳、傳多少,這時候就特別考驗人了,考驗父母,考驗子女。
對父母的考驗在於,自己財產留給子女,是建立在理性之上,還是完全憑個人喜好。如老楊,兒女在自己心裡一般沉。當然,兩個孩子對他們也確實孝順。所以,他的意思是:倆孩子都是好孩子,分不出好差,一人一半最公平。對子女的考驗在於,如何客觀衡量自己為父母的付出。人在談及個人利益時,總會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理由和依據,而選擇性地忽視那些不利因素。老楊女兒的想法,估計與她認為“我伺候多”有關;兒子有想法的理由不得而知,難道因為“自己是兒子”?但無論什麼原因,兒子都有問題:至少沒有比妹妹多做什麼,憑什麼還要有想法?所以,歸根結底,財產分配,分的是人性、人心。
老楊說出的關於財產分配意思,不管是順口而出、還是有意為之,這種做法是對的。
除了做出提前分配的安排,更重要的——把財產分配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百年之後留給子女自行解決。
到那個時候,萬一子女真各懷心思,估計麻煩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