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階段,離異或喪偶,不想成為兒女的負擔,又不想去養老院,獨自一人又覺得過於孤單與無助,如何安全養老呢?
近些年興起了一種新興的形式:群居養老。
湊齊幾個情況差不多的同性好友,一起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同吃同住、相互照顧度過晚年。
聽起來真的很美好,真實情形也特別理想嗎?至少下面這位女士有不同意見。
她說:“和姐妹搭夥過五年,最後一個人回老家:抱團養老不好過。”為何她會有這種感覺呢?一起來聽聽她如何說,大家就自會明白。
01.
孫玉蓮女士50歲喪夫,退休之後因為參加業餘興趣班以及一些社會交際的活動,她與一些或本來就關係不錯或之後成為了朋友的女性關係密切親近了起來。
其中有三位情況與她大概相仿,或離異或喪偶,總之就是在這種年齡成為了單身,而且沒有想法再找。
交往日漸密切之後,幾個人突生想法,覺得彼此挺個性相投的。
在一起相處融洽,感覺挺開心的,不如一起找個風景好的地方買個小院,傍著山水、依靠著彼此、相互陪伴與照顧著彼此度過餘生。
這樣,自己晚年既不需要麻煩子女、成為他們的負擔,也不需要去養老院、花大價錢享受並不會有什麼情感因素參夾於其中的、不能稱之為特別理想的那種由職業陪護照顧的日子。
大家越聊越覺得這個提議很好,而且切實可行,幾乎立馬就行動起來,在外旅遊期間會有意尋找合適的地點……
02.
咱們國家面積大,山清水秀、風景好的地方隨處可見。
而且不是城市,房價與物價又很便宜,沒過多久她們便在一處自然風光好的鄉間弄了個小院,粉刷裝修一新,添了傢俱與生活用品之後,便各自打包行李,相約來到此處過起理想的群居搭夥養老的生活來。
幾個人都有退休工資及存款,經濟上面並沒有什麼負擔。
而且當地生活成本也並不高,她們又有好幾個人一起分攤過日子方面的開銷,這方面完全不成問題。
起初一切都很如意,大家一起買菜、做飯、打掃衛生,閒暇時間一起聊天、打打麻將、栽花種草或相約外出旅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可是時間一長問題就逐漸滋生,雖然很少計較錢,但是在付出的多少上,人難免總會有一些計劃分內心不平衡。
幾年下來,相處情形早已不是當初的光景。
03.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有合適的社交安全距離的,遠了容易疏遠,近了又容易產生矛盾與意見,家庭內部與夫妻之間尚且無法倖免,更何況朋友呢?
再加上女人天生又小性子跟敏感一些,生活當中因為對其他抱團養老的姐妹有意無意說的話,做的事情感覺不滿,漸漸彼此之間嫌隙漸生、矛盾頻出。
幾人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小團體,群體當中那些彼此防備、勾心鬥角、缺乏信任的特點,也存在於她們之間了。
越到後面,表面的和諧就越少,裡面的問題越多。
幾乎個人想要幸福度過餘生,但這種組合方式卻只帶來了猜忌、防備與計較,顯然與期待相差太遠,已經不適合了。
只能這樣講,所有關係的破裂,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都是個體之間的差異與問題的累積。
五年後,孫女士感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告別幾人,獨自返回老家,重新過起了獨自一人的生活。
結語:
晚年什麼樣的生活才叫幸福?平靜、自在、生活方面過得去、身體健康、心情愉悅、沒有負擔。
什麼樣的環境能讓你能感受到這些,你就已經處於幸福當中了。
抱團養老看似簡單,但不是親人、不是夫妻,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可能真的具有特殊的凝聚力。
當朋友間保持合適的社交距離,大家多半都能相處正常甚至是融洽,但長時間、近距離一起生活在相對狹小的空間範圍之內,難免產生磨擦與嫌隙。
就算之前關係好,這些東西一旦產生,那些因為三觀相近、興趣愛好類似、有共同語言產生的好感會迅速消失,關係立馬就會改變。
不是湊齊幾個人就能一輩子一起快快樂樂樂生活到老的,這裡面學問大了。
夫妻尚且一個不留心成怨偶,普通朋友之間信任度與相互遷就與妥協的精神就更難達到理想的高度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