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問:你這個很久到底是多久呢?
小艾說:三個月。
我又問其他人有不同答案。
最短的三個禮拜,最長的也不過十個月。
我又問:在這三個月裡,你每天都在忙些什麼?究竟每天花多長時間在自己的專項上呢?
顯然,我們習慣性地浮躁了,多快好省幾乎是我們最先考慮的,我們下意識裡希望有什麼秘籍,有什麼捷徑可以快速地取得一個令人矚目的成果。
但是,很遺憾,但凡想著要快速拿到結果的人,通常都拿不到想要的結果,因為他先自己放棄了。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有礦,富礦,著著實實賺了幾年錢,不成想,挖著挖著,礦線突然消失。朋友堅持了一段時間,每天不斷往裡砸錢,後來實在是撐不下去了,便想把礦轉出去。可是,周圍的人都知道實情,轉也轉不出去。朋友這個時候是進退兩難。
直到有一天,有兩個人循著訊息來看,其中一個人很仔細地觀察了整個礦場。
朋友以極低的價格轉出手,算是去除了一塊心病。
不過,朋友很快又添了一塊心病。剛剛轉出去的礦場在人家手裡居然又開始出礦,而且礦線比他以前的還要豐厚。
原來,朋友一直往前開掘,不成想,礦線突然消失。人家接手後,不過是往前偏下深挖了不到三米,便重新發現了礦線。
那次來看礦的兩個人,一個人是金主,另一個人是工程師,兩人合資拿下了這座被認定礦源枯渴的礦場。那個仔細觀察礦場的人就是工作師。
朋友說:“我只是依著多年的經驗,也不是沒請專業的人來評測,當時自己並沒有死心,但恰巧是專業人的一句話,就像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三米的進度,讓我錯失了鉅額的財富。”
朋友並沒有因此消沉,相反的他時時地用這件事警惕自己,遇到挑戰,絕不輕言放棄,“再努力掘進三米”。他成功轉型。
我講完這個故事,沒有和小艾他們再說什麼。
實際上,在生活中常常這樣,一個人很難被另一個人說服。就像很多家長,試問哪一個家長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越是喋喋不休,小孩反而起逆反心理。
我把思考的空間給了他們自己,相信他們一定會做出自己的判斷來。
三個月,乃至於十個月,久嗎?說久,其實也不久。但不可否認的,萬物生長,都需要時間。
一棵種子,要長成參天大樹,沒個十年,成嗎?
一個人,要在自己的細分領域裡出人頭地,沒有足夠時間的沉澱與成長,成嗎?
時間是充滿著魔性的東西,“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但絕不是時間本身會讓一個人魔變,相反的,是自己主動去追,去求,並且有足夠的信心、耐性 ,扛得住折磨,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至於這個時間期限是多長?三年?五載?誰能說準呢?
反正,軸性一點,“不撞南牆不回頭。”然後便“柳暗花明又一村。”
反差越大,感觸越深。來之不易,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