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篇文章很乾,我也沒有把長句拼死變短句,很多人大機率不會喜歡,那有緣下次再見。
是什麼| 為什麼
如果某件事被定義為災難、挫折或者不順,首先意味著你沒有被NG,你有機會去調整然後重新上路,這是一個披著邪惡外衣的機會,邪惡在於我們心理和情緒上難以接受,但本質上它還是一個機會。
行動失敗了,這是問題發出的訊號,提示你找到它、調整它和解決它。無視它就是選擇留下一個bug,bug的大小取決於它在這件事裡所起的作用大小,這個bug在這裡可能是小case,在另一個地方它可能是大boss。失敗發生得越早越好,時間和資金投入得越多,失敗的成本就越大,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真相,總覺得不發生就代表問題不存在,“不發生”問題也存在,它還會不斷髮酵,而“發生”是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伸出的憐憫之手,不想那麼快的淘汰你,多給你幾次機會。
以上除了人的話題外,大自然/地球展示的態度更純粹:火災、海嘯、溫室效應、滅絕的動物…這些都是壞事,讓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換個角度看這些也是好事,地球沒有來個一鍋端,而是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的警告,給人類改過自新的機會,我們再也找不到這麼包容仁慈的母親了,這不是最大程度的溺愛嗎?等到承受不住了才發出警告,以耗盡自身和毀滅為代價來承載,地球在很努力地給機會,在很努力地配合人類,在很努力地助力,一直努力到它生命燃盡的最後一刻。
災難、挫折和不順承載了它們不該承載的惡劣態度,它們從不索命,它們一直在提供機會和希望,但很少有人說感謝。
假設人生有如果
試想一下,當生活沒有了災難、挫折或不順,人生只有出場和退場兩種情況,你會喜歡這樣的人生嗎?你幾乎沒有自主權,你沒有任何一個改錯調整的機會,你輕易就被淘汰,你甚至沒辦法證明你自己能做什麼,因為你輕易就被下定義。如果你是一個沒有所求、速戰速決的狂熱分子,當所有人的一生都像按了加速鍵似的播放,相信我,你甚至不願意當觀眾。
我曾經跟很多人一樣探尋人生的意義,跟不同的人討論,聽不一樣的思考;看思想大哲們的觀點,得出不一樣的結論;無論我怎麼探尋,終不得果,於是我放棄了。人生的意義註定千人千面,所以尋覓千百年也找不到標準答案,但喪失了不確定性的人生,一定少了很多意義,災難、挫折和不順是生活的不確定性事件,也是我們的機會,更是構建意義的重要部分。
這個如果,你不會喜歡的。
怎麼辦
首先,借用劉媛媛成功考研北大的六部迴圈法,感謝她的經驗分享:
自我定位—瞄準目標—制定策略—執行反饋—調整行動—最終完成。
以上六個步驟不夠凸顯覆盤的關鍵性,下面是她本人調整的,普適性更強的步驟:
確立目標—確定途徑(同制定策略)—計劃執行—觀察效果與反饋—覆盤—調整方案。
有現成的方法,也被驗證過有效性,所以直接拿來用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所謂的方法只是給沒這麼做的人提供參考。
然後,打個預防針,遵照執行很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很多人的問題不是出在執行上,而是源頭的認知,要麼對方法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要麼只看到了表象表述,並不清楚底層邏輯,所以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切中方法的關鍵點。我們看二八原則,講的就是重點和次要的區別,20%的部分可以決定80%的程序,但首先要能判斷哪部分是20%哪部分是80%,接著怎麼將20%落實,最後根據自己的條件情況調整融合。
怎麼辦?向內看問題不是因為這個人寬宏善良,是因為這樣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更大;向外看災難、挫折和不順,需要有判斷預兆大小的能力,有的是短期震盪,無視了也無傷大雅,有的是致命點,無視了就加速死亡。
最後的話
阻礙我們的從來不是災難、挫折和不順,如果沒有這麼多小關卡,這場遊戲早就game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