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想寫一篇文章,希望引起社會的關注,引起每個人的關注,終於在我無數個夜晚失眠後,突然想到了這個標題:我,生病了。
佛音劉清渢
晚上我特別的焦慮,內心伴著急躁和不安,這樣的感覺最近越來越重,當然還有失眠。我清楚自己的抑鬱越來越嚴重,心裡疾病已經快要控制住我的一切。我唯一害怕的是,我快要廢了,所以我會一遍遍讓自己清醒,並一遍遍叮囑自己要做什麼事,要做正確的事。絕對不能讓負面的情緒控制自己的一切,我讓自己在水裡保持清醒。
這是我最近近兩個月的狀態,除了這些我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未接通的電話、或者更多的生活細節對自己全盤否定。這是嚴重的抑鬱,我能肯定,神經過度的敏感、混亂的作息時間、無法及時完成規劃的工作、強烈地對熱鬧的環境排斥……
所以:我病了,我抑鬱了。這是真的。
當然,對我來說,這並不是很難的事,要在去年顧姐來西寧的時候就讓我吃褪黑素保持睡眠狀態,到現在很多人都有這個建議。可我能克服,也能坦誠自己的問題,也願意交流,加上自己十多年一線記者的工作經歷,短時間內至少能改善這些狀況。好起來也不會用太多的時間,畢竟我清楚地明白我需要努力工作,努力將自己的事業做起來,抑鬱在這些面前就沒那麼重要了。
可是晚上,我看到在微博“大青海網”上有網友留言想自殺,心裡很擔心那位網友,他的原話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剛經歷了失戀、失業、精神壓力、抑鬱,感覺人生一直在往下走,無論心裡多勵志,行動上多努力,命運總是讓我活的像個被拋棄的乞丐,有時候真的很無助,改變自己卻一直看不到變化,聽取了很多人的意見,也從失敗中總結了教訓,家人也幫助不了我走出困境,我不知道還要怎麼辦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看著別人臉上的笑容、看著別人身邊膩歪的良人,感覺自己反而什麼都不會了,心裡的創傷很多,也找不到宣洩的突破口,只能一個人靜靜的坐在馬路邊上發呆,看著車流、看著人群穿梭、也許我真的很差勁,所以才會讓我活的如此糟糕吧。也許我真的該選擇離開,解脫了就好了。
很溫暖的是,很多人在地下留言勸慰,但是有句話,自己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有些人很可能因為一些小的挫折走上讓別人惋惜的道路,我在這幾年微博私信裡,關於抑鬱找我諮詢的網友有很多,比如在校女大學生、剛畢業的大學生、產前產後的女孩子、婚姻不幸離異的……年齡從15歲左右到三十多歲。這件事我不得不提一下去年在可可西里的女大學生和那個河南的小夥子,因為我瞭解的相對其他人要多一些,抑鬱是導致他們走上絕路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在找我的那些人人裡面,多數人表達了對生活親人朋友工作學業絕望,想走極端的想法,這其中有青海的也有外地的。
我說的這些例子都是鮮活的,當然幸運的是多數人在我勸慰下基本上走出來了,有部分人也在慢慢往前走。
我因為沒有更權威的資料論證,對於抑鬱人群的瞭解存在偏差,也不能用很專業的詞彙去解釋病發的具體原因,但抑鬱症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在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看到的情況是,就診的很多是已經能確診的精神疾病患者,特徵非常明顯,而且農村患者居多。當然,這只是我看到的,資料準確不準確得三院的權威資料來說。如果現實情況和我看到的一樣,那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訊息。
對抑鬱症的解釋是這樣的:抑鬱症是一種患病率高、臨床治癒率高的精神障礙
,但由於老百姓對該病認知不足,導致堅持接受正規治療的患者較少,因此也有接受治療率低、複發率高的特徵。
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部分患者有存在自傷、自殺行為,可伴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嚴重時可能發生抑鬱性木僵,可表現為面部表情固定、對刺激缺乏反應、話少甚至不言語、少動甚至不動等。
抑鬱症發作時一般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缺乏等。
注意有幾個資料:
平均起病年齡為20~30歲,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約2:1)。
2019年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6.8%,12個月患病率為3.6%,其中,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為3.4%,12個月患病率為2.1% 。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全球疾病負擔的統計顯示,抑鬱障礙的傷殘調整生命年(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上升至第11位,研究還顯示抑鬱障礙已成為導致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因早死所致的壽命損失年)的第三大原因,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
這就是抑鬱症的可怕,無形,沒辦法透過儀器檢查,當然在我看來也沒有特效藥物。歸根結底,心裡障礙,也許在別人看來是一件小事,可在患者心中是過不了的坎兒。舉個例子,一次考試除了問題,對於大多數人沒問題,可是一個自己重視、老師重視、家長重視的孩子可能就是天大的壓力。這樣的細節小事,有可能會直接摧毀一個人。
這篇文章,我從自己的情況描述,一是想鼓勵更多的人,把危害自己的問題說出來,總會有解決的辦法。二是呼籲社會、學校、單位、家庭,一定要重視抑鬱症的問題,初高中學生、大學生、就業不久的青年、產前產後的準媽媽們。第三是,呼籲更多的人正面面對自己的問題,該就醫的就醫,該吃藥的吃藥,絕對不能讓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