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六部》(感知對話錄、65)

生存者:

你對修行者的分析很精彩,無論修行者是以什麼目的和什麼方式修行,其實質就是試圖改變生活和改變自己,其核心的焦點就是不滿自我和重造自我,涅槃重生是修行者的渴望。這充分說明,我們對自我的狀態是不滿的,我們對自我構成的命運是失望的和不信任的,我們都在希望改變自我和重建自我,但我們卻無從著手,通常的教化和勸慰使人厭倦,我們數千年的說教並未真正有效地觸及人心和塑造了人的自我,各種不同的理論教誨反而使人更加迷惑,我們究竟怎樣從狹隘的自我天地中解放出來,我們希望有進一步的引導。

感知者:

凡人必有自我,自我才是人的實質性和綜合性的存在,自我雖然無形,但卻比有形的世界更具體,自我的精神世界是人既強大又絕對的存在。可以這樣說,這個世界就是人自我的世界。自我的世界一旦形成,人立即處於兩難之中,一是怕失去自我的世界,二是怕受限於自我世界。其後,我們會為保持自我世界的存在而竭盡全力,我們又會為突破或者掙脫自我的束縛而竭盡全力。為什麼會出現這麼矛盾的狀態?自我的存在對我們自己意味著什麼?我們能夠放棄自我或掙脫出自我嗎?回答是否定的:不能。

生命倫理邏輯導致人必然產生自我,生命理唸的具象化存在就是自我,生命的存在就是自我的核心,我們不能放棄生命,也就不能放棄自我,於是,自我是人永遠放不下的沉重負擔。但是,當我們被裝進自我的模式中,這無異於一場沒有期限的囚禁,我們很容易感受到自我的侷限,我們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自我的約束和壓迫。我們在維護自我的同時,又在時時刻刻與自我作鬥爭,其結果不是人戰勝了自我,就是自我戰勝了人。這樣的對峙與糾結貫穿於人的一生,這看起來非常好笑,其實際意義非常可悲。人與自我形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戰爭的結果是自我的創傷與失落,人的迷茫與絕望。最致命的是,這不是無謂的戰爭,這確實是不可缺少的戰鬥,人要是屈服於舊有自我的壓迫,人生將更加沒有意義,我們只有在與自我的膠著性戰鬥中,在新的自我中喘出一口氣來,獲得新的人生體驗,自我就像一件一件舊衣服被我們扔在身後,我們永遠在企望著新的自我,但我們卻不得不一直存在於舊有的自我之中。

為什麼人總是沒有一個恆久的自我或者完善完美的自我?這是因為自我的方式本身就不是一個完全的模式和完美的模式,它必然是殘缺的和矛盾的,我們為了彌補自我的殘缺和處理自我引起的內在矛盾,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自我並非一個理想的居所,自我常常是一間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破屋,我們居住在這間殘破的居所之中,永世不得安生。

我們除了突破自我的束縛以外,寄希望於用一些可行的方式方法來超越自我,除了求新求變以外,我們試圖超然於生活之外,修行、入道、唸佛……等行為無不是我們企圖超越世俗自我的選擇,我們用其他的清規戒律和宗教信條來重組自我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想象,把自我交給信仰仍然是一種權宜之策,信仰處能安放人變動不居,又無限無窮、無依無靠的自我嗎?最簡單的邏輯是,在異處重組的自我就不是自我了嗎?自我的殘缺性和矛盾性就改變了嗎?自我就完善和完美了嗎?自我一旦存在,就免不了重蹈舊我的覆轍,建立在生命邏輯上的自我,不可能在完美的邏輯中執行,因為生命本就沒有邏輯和不符合邏輯。

我們能夠一勞永逸地脫離自我的困境嗎?我們能夠不在自我方式中存在嗎?我們能夠永遠地告別自我的人生迷途嗎?答案是肯定的,感知論提供的感知方式就不再有產生自我的可能,感知體無需形成自我的保護,感知存在無需自我作為存在前提。當我們不在狹隘的自我下存在,當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共同的“我”之中,這才會知道存在的愉悅、幸福與美好,沒有自我的人,才真正是自由而純粹的人。(接下)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