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覺
1938年,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作“操作性條件反射”。這個實驗使用小老鼠做被試,模擬了人類對盲盒一類東西成癮的心理機制。
他發明了一種後人稱之為“斯金納箱”的實驗裝置,讓一隻飢餓的實驗小鼠“自謀生路”。箱子外放著食物和水,箱子裡有一個拉桿,小鼠按下拉桿,食物就會掉進箱內的食槽中。
斯金納設定了兩種獎勵模式。其一是固定獎勵,由一直掉落食物,到降低食物掉落頻率,比如間隔1分鐘後,按下按鈕才會掉落食物。在這一模式下,剛開始小鼠會不停按拉桿,但發現時間規律後,很快就學會了隔1分鐘再按拉桿。而另一種設定是隨機獎勵,小鼠按下拉桿所獲得的食物是隨機的,可多可少、可有可無。在這種情況下,小鼠無法確定什麼時候按拉桿能夠獲得食物或獲得多少,結果是,它學會了不停重複地按拉桿。
盲盒的設計,正是採用了斯金納箱的隨機獎勵原理,賦予購物本身充分的不確定性,只有不斷嘗試購買行為,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款式。
有人買盲盒買到停不下來,有人夜夜守候直播間搶貨,或樂在其中,或欲罷不能,上癮的購物慾已經讓這些人深陷其中。然而,瘋狂購物不僅影響錢包,也可能給健康帶來風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購物上癮很可能是大腦退化的表現,或額顳葉痴呆症的先兆。
與人們熟知的阿爾茨海默病不同,額顳葉痴呆症影響的不是記憶力,而是直接關聯思維和情感。因為大腦的額葉和顳葉分別控制著人的思考和情緒管理能力,一旦發生退化或突變,就連生活中最基本的聽說讀寫都會遇到困難,並且通常發病較早。約30%的額顳痴呆症源於遺傳基因。
透過對105位遺傳性疾病患者持續追蹤,研究者發現他們儘管購物成癮,卻對生活本身缺乏興趣,也常忽略配偶和孩子的感受。
為什麼斷舍離很難?除了有些人會抱著“以後早晚用得到”的心理囤積物品,真正讓人難以割捨的原因其實不是物品的實用性,而是它背後的情感需求。
盲盒之所以觸動當代年輕群體的神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滿足了複雜而多樣的情感需求。它可能是某種安全感,某種減壓方式,平淡生活中的一點興奮勁兒,甚至是社交貨幣、情感寄託等等。
英國紀錄片《無法停止·病態收藏癖》中就採訪了一些收藏“怪人”。勞瑞在她弗羅裡達州的家裡裝滿了將近3000個芭比娃娃,住在英國林肯郡的羅恩以收藏超過兩千個小矮人為目標。但他們狂熱的收藏並不是單純戀物。勞瑞在童年時期頻繁搬家,沒有體會過安定的生活,而充滿芭比娃娃的房間能夠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寄託,讓她的家真正像一個“固定居所”。而對羅恩來說,“小矮人給我帶來的陪伴,比不上收藏小矮人吸引來的人”。收藏不僅豐富了他個人的生活,還為他帶來了社交意義上的樂趣。
儘管如此,不可自拔地沉迷於購物、收藏的行為,常常被視為病態的囤積強迫症。
學術研究表明,囤積症患者的囤積行為大多從童年時期就開始,但嚴重的囤積爆發往往是伴隨著生活中的重大變故發生的。不過,並非每個購物成癮、有囤積行為的人都會陷於精神疾患。事實上,囤積是寫在生物基因裡的生存策略。鼴鼠會囤蚯蚓,老鼠會囤糧,人類會囤積食物、工具和一切他們擔心有朝一日會短缺的東西,真正需要干預治療的情況並不多。
如果獲取和失去囤積品並不會嚴重影響到情緒和正常的工作生活,其實並不需要過多幹預。畢竟有些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又或者在囤積品身上賦予更多故事,在千人一面的購物行為之外創造更豐富的價值。
原載《重慶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