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本文作者 | 柏永輝

01

七個思考步驟,幫助格物致知

我先用七個階段的思維轉化過程,來說明你的思考深度到了哪一層,這七個階段如下所示。

第一個思考階段:想清楚,決定了你應該使用哪一個思維模型解決問題。

第二個思考階段:用語文思維表述清楚。

第三個思考階段:數學量化思維分析。

第四個思考階段:專案管理思維配置資源。

第五個思考階段:績效改進思維最佳化迭代。

第六個思考階段:利潤運營思維。

第七個思考階段:經營管理思維。

因為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可以正確地思考問題,才可以理解自己能夠做多少,並提出基於自身能力的驗證方案,最後配合自己的行動得出各種驗證,否則自己永遠處於思想糾結的混沌狀態,以為自己在努力思考,其實根本就是在毫無根據、毫無章法地浪費各種資源。

第一個思考階段:想清楚,決定了你應該使用哪一個思維模型解決問題。

當我們在思考某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我們必須用什麼樣的思維模型來定義和理解這個問題,並且想明白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用什麼思維模型來解決。

低等維度的問題,用低等維度模型解決;中等維度的問題,用中等維度模型解決;高等維度的問題,用高等維度模型解決。

如果你需要解一道微積分的面積計算題,可是你只有初中的數學知識水平,你必然是極度崩潰的,因為你現有認知體系中的數學公式怎麼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你唯一要思考的問題是有沒有更加高階的公式和模型,可以定義並搞定這個問題?

於是我們可以用“升維思考方式”試試看換一個更高維度的思維模型來重新看待問題;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了問題的性質,我們可以用“降維打擊方式”來逐步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步驟,一步一步進行推演和落地。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以為投資期貨、大宗交易買賣是一個金融問題,但是一旦在物流吞吐和倉儲容量上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負油價”的“黑天鵝”事件背後的本質概念了。

所以試著多看看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是用什麼模型來理解同一事件的,會進一步深化你對某一事件的理解,這就像瑞士軍刀或五金工具箱一樣,你可以得心應手用不同的工具快速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果你只會某一個單一領域的專業知識的話,就像“拿著錘子,看見什麼都想敲打一下”,最後明明用剪刀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自己狠命掄錘子的話,只能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

第二個思考階段:用語文思維表述清楚。

小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崩潰大哭?因為當腦子中的詞彙量無法精準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只能情緒崩潰大哭。

自我說服,以及和他人溝通,來達到精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知,是踏入社會需要學習的第一個基本功,就是清楚明白說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因為這是檢查你究竟有沒有學會,以及是否真正理解這事情背後的邏輯的基本概念。

當你試著和一些學習愛好者針對某一話題深聊的時候,基本上扛不住10分鐘以上的長時間深度隨機溝通,不少人只在乎自己看了什麼書,但是看了之後有什麼收穫並不清楚,而且也無法精準表述清楚這事情與自己有什麼關係。

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自我檢驗一下: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清楚某一個專有名詞,或者自己在用的專業知識。首先用5分鐘的口述來詳細展開這是什麼?其次用1000字左右的文章,說明這是什麼?再次用3000字說明因果關係和相關案例?另外試著用5000字擴容說明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對相關人員的影響,包括對自己的啟發。最後試著花上1小時的時間做一個專題分享,告訴大家自己是如何應用自己的思考、知識、技能、工具來達到這方面成果的,基本上到了這一步,你已經達到了月入過萬的專家水平,再深化下去你就可以到達出書的作家水平了。

因為表達不清楚,自然下一步無法落實下去。所以我們看一個客服優秀不優秀,看她做出來的培訓文件、操作手冊,就能知道這個人工作用不用心,專不專業了。

第三個思考階段:數學量化思維分析。

到了這個階段,就是開始轉化成“這事情做完需要花費多少資源”的程度了。也就是量化需要耗費多少代價?多少資源?我們試試看如何定義這件事情的風險、收益、成本,以及各種次生問題和影響。

如果我不去處理它,會對我有什麼損失?

如果我處理它,會對我有什麼好處或壞處?

當我們試著用5W2H1E模型,即:What(什麼)——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內容。Who(誰)——做這件事情的相關人員。Where(何處)——具體實施場所。When(何時)——做這件事情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Why(為什麼)——做這件事情的緣由、前景。How(如何)——具體方法和操作步驟。How much(多少)——準備動用多少預算和相關資源。Effect(效果)——最後預測結果如何,有什麼樣的效果。

將這8個要素量化一下,再思考取消某個要素中某些資源效果會不會更好?某個人要不要換掉,要不要加入?時間是早一點兒比較好還是晚一點兒比較好?錢投入多少剛剛夠?

當你琢磨明白這些事情的話,基本上就是一位合格的專案經理了。

第四個思考階段:專案管理思維配置資源。

到了第四個階段,就可以最佳化思考:我本人是以什麼樣的角色身份,投入進去多少?做什麼樣的事情?

因為有了這樣的專案思維,我就可以深度思考,我因為這件事情需要消耗掉多少時間和精力,我為什麼要把我的關注點投入在這上面?我做與不做的好處是什麼?以及我自己一天24小時在工作上的投入時間是多少?我在多個專案工作的時候,投入配比是多少?這個階段會持續多久?我會得到什麼方面的好處?

第五個思考階段:績效改進思維最佳化迭代。

到了這個階段,就是持續迭代的最佳化環節了,具體思考環節是:“我已經投入其中的時候,我需要改進什麼來達到更好的結果?”

同樣的資源配置,哪個環節減少一點兒是不影響結果的?

哪一個環節投入更多一點兒是效果倍增的?

哪幾道生產工藝是可以合併的?

哪些事情是誰幹的?如果這個人和周圍的人關係相處不好,可不可以換掉這個人?

如果沒有這樣基於現場實踐得來的深度思考,是很難發現問題背後的原因的,你需要長時間觀察之後,基於資料,才能跳出其中的認知盲區,站更高維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背後的本質。當我們站在一年甚至十年的時間維度來考慮某一件事情的影響大小,我們就能夠意識到“持續改進”背後的意義所在。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自己的打字速度有多快,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你的輸出效率。

我遇到過不少學員,想要透過記錄心情日記的方式來複盤自己的情緒,最後發現根本沒有任何效果,原因就在於只是記錄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記錄影響自己情緒的事情步驟,最後咬牙切齒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下:“我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天!”,結果過了一兩個月之後再看,壓根也不知道,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六個思考階段:利潤運營思維。

基本上到了這一步,已經接近工作的真相了,到了這一步,思考的邏輯就是:“我要怎麼做,才能賺得更多?”

當海量積累了第五步的工作經驗之後,我開始進入管理者的思維方式,我需要思考思考如下問題。

我還得主動加強什麼,會得到更多的利潤?

我得維持什麼,才能保持現有的地位?

我得捨棄什麼,才不至於變得更加糟糕?

而這些都可以用投資回報率的思維來考慮清楚。

有沒有思考過,你光是看書就是一個虧本,而且是血虧的行為?!

因為假設你1小時的時間成本是50元,而且這本書至少要花費30天,每天1個小時讀完的話,光是讀這本書的時間成本就是1500元,還不一定能得到1500元的心得體會和收穫,你為什麼不讀幾本好書呢?

只要你沒有用這樣的成本意識去做資訊源、任務項的優先排序和干擾攔截,你就會陷入無限迴圈的泥潭中,你以為你在看書,其實是在看特別廉價的書籍。我從幾年前就開始買打完折都是50元以上的書籍看,我的認知得到了飛速提升,這時候真正明白這本書非常有價值。

我相信只要你也開始有意識地覺察每一件事情的價值和代價,你就可以慢慢從覺察到洞察,這時候你做的各種抉擇,才可以慢慢改變你的人生。

再來思考一下,你參加了多少個5000元以上的培訓班?那麼請問你多久收回這筆報名費?你多久賺到3~10倍的學習收益?

以此為投資思考決策點來思考一下:有哪些書本、講座值得自己用心學習、深度思考和投資學習,這個思想會不會影響我後續未來的決策模型,加速我的成長收益。

第七個思考階段:經營管理思維。

過了第六步之後,就開始進入最後一步:“我能多賺多少?我可以賺多久?如何做到?”

用這樣的狀態,我需要維持多久?

我每天得投入多少時間?我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會轉化成什麼樣的產品?我得到什麼樣的收益?

三年後我還可以這樣嗎?

五年後我還可以這樣嗎?

如果你想要達到月收入過1萬元,那麼你的時間成本就是56元/小時,所以你所學習的知識至少得值100元/小時,低於這個價錢的資訊,基本上都是打發你時間的低質量垃圾資訊。

如果你想要達到月收入過2萬元,那麼你的時間成本就是112元/小時,所以你所學習的知識至少得值200元/小時,任何不著邊際的溝通都是在增加你的溝通成本、社交成本,白白浪費你的時間。

如果你想要達到月收入過3萬元,那麼你的時間成本就是168元/小時,所以你所學習的知識至少得值300元/小時,任何優柔寡斷的決策都會讓你損失慘重。

如果你想要達到月收入過4萬元,那麼你的時間成本就是224元/小時,所以你所學習的知識至少得值500元/小時,有時候好好休息對你來說都是一個奢望。

02

五個行動階段,用來知行合一

當我們想明白了之後,下一步就是“五步行動法”,用來知行合一。你可能會問:貌似有些地方和上一小節很相似,當然不一樣啊,這一段開始要真花錢,真投入時間精力了,想是一回事,真花錢是另外一回事。

這五個行動步驟如下所示。

1.0階段: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2.0階段:樣本庫分析思考。

3.0階段:學習專業知識。

4.0階段:開始行動驗證。

5.0階段:最終改變命運。

這裡面強調的是行動的步驟,前面的七個思考佈置後只判斷你的思考深度,不強調你自己是否有真實產出成果。因為想明白未必代表自己能夠做得到,而這邊的行動步驟,已經接近在思考步驟的第三個思考基礎上進行動手實戰。

第一個行動步驟: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

在經過前面的思考步驟之後,我們要做的“定性及定量”研究和調查,其實是基於自身行動能力來設計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覺得開賽車很酷,所以也想開賽車玩,這個想法很不錯,但是問題是在實施的過程中,賽車的每年保養費用和油錢都是天文數字,再加上為了適應賽事地形,你得經常練習來保持感覺,所以光是這裡面的運營成本就已經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燒得起這筆錢,因此量力而行,偶爾在虛擬遊戲中體驗一下還是可以的。

第二個行動步驟:樣本庫分析思考。

當我們明白了某一件事情是什麼,並且我們願意花上時間和精力深入調研下去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建立樣本資料庫了。在這個階段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憑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放大10倍到100倍的樣本資料量,達到樣本素材庫的練習量。

在這個階段也許花錢或者不花錢,但是一定是特別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階段,因為當你開始近距離觀察和思考同一類屬性的相似事物的時候,你會慢慢開始找到感覺,並且開始覺察到其中的細微區別是什麼。正因為專家有的是機會接觸到這類機會加以練習實踐,而普通人平時幾乎沒有這種場景練習,所以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會快速拉開,你開始有潛質進入預備役選手的修煉了。

第三個行動步驟:學習專業知識。

那麼是不是隻要勤學苦練,就可以成為專家呢?

當然不是,否則誰都可以成為專家了。只有基於專業知識框架的學習,才是快速積累經驗並且開始進入應用狀態的學習,但是在這個階段蠻幹是不行的。

我來舉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習怪圈現象:不少學習英語的成年人,其實對英語能力等級是沒有清晰的標準概念的,以至於花上十多年時間努力學習,卻依舊無法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其中的癥結在哪裡呢?

不妨購買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研究》,看看各個等級能力的規則說明是怎麼定義的,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學習英語這麼簡單!只要按照不同級別的規範說明,按照規則一步一步往上修煉就可以了。

一邊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的套路,一邊自己模仿輸出,然後從簡單到難逐漸積累專業選手的經驗值,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修煉。在這個階段,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斷開始進入有等級制度的闖關考試,以一關關逐步推進的方式,讓自己逐步變強。

那些跳過了基本功的夯實,各種“彎道超車”想要討巧式快速突進的“成功公式”,最終都是花架子,秀幾招花拳繡腿還可以,真的遇到專業隊,直接被打趴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四個行動步驟:開始行動驗證。

我經常會問我的學員:什麼是output(輸出)?什麼是outcome(成果)?如果你不明白這兩個英文單詞,你很難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有了input(輸入)才會有output(輸出),但是有輸出不代表有成果。因為你只有認真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和各種經驗技巧,只有自己的“輸入”到位了,你才會有機會輸出,但是如果練習量不夠,輸出不一定代表真實有效拿得出手,畢竟這是需要海量時間磨鍊的基本功。

因為outcome(成果)的大前提,是需要用income(收入)來積累,然後逐步達到的。這一類的工作符合的條件,基本上都是需要海量時間,和他人協同,並且是需要給你發固定工資的情況下,用你的專案經驗值和專業技能,透過時間的積累而得出的一個複雜性解決方案,並且這個方案能夠為客戶解決他的麻煩,根本就不是拿體力活兒wage(薪水)的人能夠搞得定的。

所以符合了這個階段,才開始慢慢進入,不光有同行認可的輸出內容,並且是符合成果的需求條件。那麼自然而然,自己的個人專業積累,個人成就也會開始逐步積累,慢慢達到得心應手、知行合一的程度。

第五個行動步驟:最終改變命運。

我們再來問這麼兩個英文單詞:什麼是achievement(成就)?什麼是benefit(好處)?當你想明白這兩個英文單詞的用處,你就會對人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achievement(成就)指的是個人的階段性“高光時刻”;benefit(好處)指的是目標物件的好處,而這個目標物件不一定是自己。

於是問題來了:你做什麼事情,會讓你有成就,卻對別人沒好處呢?只要你想不明白這一點,你就無法建立自己的“專業護城河”,無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有時候個人成就太多,對自己未必是有好處,反而會因為對他人沒有任何好處,而招致他人的嫉恨。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有些大學生想要報考研究生時,會遭到家裡人的強烈反對,雖然看上去讀研究生對他有很大好處,但問題是家人已經無力支付大學生的生活費和學費了,而且讀完研究生也不會給家庭帶來其他增值的好處,家人評估自己家的負債和生存危機後,最終反對孩子讀研究生。這個例子看上去很搞笑又無奈,但卻是不少貧困家庭的真實情況。

03

“十遍讀書法”,夯實理解認知

什麼叫作好好看書,什麼叫作深度看書呢?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ster Drucher)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說,他發現當時的大學課程中,其實只有兩門對於培養管理者最有幫助:短篇小說的寫作與詩歌賞析。因為詩歌幫助學生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響他人,而短篇小說寫作則可以幫助學生洞察人性。

擅長分析歷史的博主王陶陶曾經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建議學員這樣學習歷史: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政治,而且還有時間,那麼我建議你讀歷史書十遍以上。《資治通鑑》配合著《史記》一起讀,這樣效果會更好。第一遍看是看故事,第二遍看是熟讀,第三遍看是建立事件的脈絡,第四遍看是瞭解人物,第五遍看是理解人物,第六遍看是理解事件,第七遍看是認知政治,第八遍看是把握邏輯,第九遍看是深入其中,第十遍看是重塑對現實的理解。

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總之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耽擱工作,有足夠的時間。大家沒必要非得去做。我讀歷史故事、名人傳記的方式差不多也是這麼讀的,只是角度略有不同。

第一遍是沉入進去看完這本書,瞭解故事劇情,做到能夠了解這些資訊。

第二遍是跳出這故事背後的非文字描述,開始認真理解非語言的語言表示,並瞭解相關的典故,以確保能夠熟讀背後的資訊,不至於因為某些細節、典故、非語言動作而看不懂整個故事的走向。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影《樹大招風》中,任賢齊飾演的悍匪在洗白自己準備做進出口貿易的時候,一車彩電被海關扣押了,經過打點各種關係,最後低聲下氣地給每個人遞香菸、賠笑臉。裡面有一個非常小的細節,當任賢齊給一個門衛點完煙的時候,這個門衛很輕蔑地用手拍拍任賢齊表示可以了,這個動作是身份高貴的人示意身份低下的人的專屬動作,連一個門衛骨子裡都看不起他,這讓從不向任何人低頭的悍匪突然間有種強烈的羞辱感,以前從不怕任何人的自己,為了生計居然落魄到如此下場。

看不懂這個非語言動作的觀眾,或者從未給上級遞過香菸的觀眾,無法理解這裡面的非文字表述,所以在後面做觀影評價,以及做決策的時候,無法做出精準評價。

第三遍是建立主人公的人物常模,能夠知道主人公的每一個人生節點做了哪些事情。而且非常有意思的就是,你還能在作者身上找到蛛絲馬跡,當一個作者花心思寫一部小說的時候,你基本上能夠從書中找到主人公的性格、喜好、訴求,以及他的愛恨情仇。這一點看瓊瑤的小說頗為明顯,簡直就是她的情感史的標準教科書。

同樣如果你瞭解過金庸老先生喜歡的女演員夏夢的話,不少金庸作品中的神仙姐姐,就是以她為對標模型的。那麼金庸老先生為什麼封筆之作是《鹿鼎記》,而不是《笑傲江湖》,這其中的緣由,你也可以仔細玩味一下。

第四遍是跳開這本書,開始看同時代的行業資訊和歷史新聞,看看這個時代發生了什麼。

當我開始能夠理解這個時代即將發生的鉅變,以及已經發生了什麼的時候,再來聽主人公對時事資訊的把握和敏感度,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主人公的命運會如何了。如果看過《紅頂商人胡雪巖》,瞭解胡雪巖是如何在絲綢商戰中敗下陣來的話,你會感慨時代趨勢,但是如果你有幸瞭解西方紡織業的發展歷程,你就會感慨為什麼一個富可敵國的商人,一下子就垮下來了。

同樣正是因為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而後續帶來的物種大交換,使得明末清初的中國老百姓有機會吃到從國外引進的玉米、番薯等高澱粉經濟作物,使人口得以保持並快速呈爆發式增長,但是也因此埋下了禍根。因為老百姓過多種植這類作物,導致大量的山林被砍伐變成農田,破壞了生態環境而導致清朝中後期的環境水土流失,不斷造成山洪等洪澇災害,使得老百姓流離失所,為後期的國家根基動搖埋下了伏筆。

同樣如果你略加了解天文地理的話,你會發現,上千年的氣候變遷,居然和歷史朝代更替的週期表是高度吻合的,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居然是氣候變化。明朝末期出現了非常冷的氣候災害,以至於夏天大旱與大澇同時出現,造成糧食歉收,導致好多老百姓沒有吃的,於是紛紛揭竿而起,那麼到底兩者誰是因誰為果,我們這裡就不展開詳細討論了,有機會我們讀者見面會的時候,線下詳細聊。

第五遍是看家譜和人物關係,用組織行為學的思路開始理解主人公的父母、同學、圈子,以及家庭,來理解這些看上去像跑龍套一樣的配角,對主角的影響是什麼樣子的。

當你用不同角色的權利和年齡的標籤來看人力資源的組織架構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人際關係的矛盾點和衝突點在哪裡了,為什麼某些人不惜背叛契約也一定要弄死對方?因為自己已經老到五六十歲,自己孩子才十多歲羽翼未滿,而競爭對手才三四十歲,所以自己死後會不會被對手滅掉,這可是一個睡覺都睡不著的生死攸關的話題。

第六遍是看經濟變化,醫學進步,主人公家境如何,什麼時候開始打工,何時創業,他的月收入如何?當我們瞭解他對錢的掌控能力的時候,間接就知道他可以做哪些事情,影響哪些人,成就哪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對他性格的塑造會是什麼樣子的。

不相信你可以體驗一下,年薪10萬元和年薪30萬元,以及年薪50萬元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精神生活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便放到現在也是如此。

我們同樣也可以在印象派之父莫奈的油畫中看到霧霾下的倫敦是什麼樣子的,比如濃霧中的《國會大廈》,霧霾中的《查令十字橋》,如果不瞭解的話,會覺得這些油畫有著朦朧美,但是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的話,原來是PM2.5的高汙染天氣。

如果對西方醫學史有所瞭解的話,一定對梅毒這個病毒不陌生,患了梅毒的患者會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特徵,然後再去反過來看這些人的作品、著作,以及言論,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相信喜歡明朝歷史的人,一定會痛恨萬曆皇帝,絕大多數人,包括歷史學家都認為是萬曆皇帝不上朝才讓這個國家垮下來的,直到1958年考古學家挖開了萬曆皇帝的皇家陵墓,開棺驗屍的時候,才發現重大的秘密,《風雪定陵》裡記載:“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說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腿疾。”

作為一朝天子,因為腿疾而帶來的生理性痛苦,同時又歸為一國之君不可有失龍威,這兩難的選擇,讓他的內心一定極度煎熬,雖然萬曆皇帝經常耐心地和大臣們解釋自己身體不行,但是在身體正常的大臣看來,這就是藉口,這就是壞皇帝。這種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風涼話,往往就成了壓死一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是如果你能全方位瞭解各種訊息,你就可以更多維度地深入理解歷史中的每一個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只是立場不同。

第七遍是看當時的科技和行業制度,以及圈子協會,我們得深入當時的科技制度,瞭解主人公的思想變化,以及他為什麼能夠超越同時代的人,或者突然間想明白了哪些道理,讓他完成了人生的大爆發。

同樣,當你自己學習了最新的專案管理、人力資源、規章制度、薪酬激勵,以及演講和領導力之後,再回過頭來看歷史書,瞭解歷史中主人公在工作、管理、生活中應用到的方法論的時候,你就能切身體驗主人公的過人之處,以及他們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主要原因。

當我用現代專案管理思維去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能在劇中找到不同崗位角色的人的管理思維偏好,有些人喜歡用敏捷思維,有些人喜歡用PMP專案思維,有些人是PRINCE2的博弈思維,有些人是穩中求勝的PMO專案思維,有些人是持續盈利的MSP的思維方式,有些人是亂中取勝的投機思維,這種亢奮的感覺支撐了我幾天追劇,來把當下的熱播劇看完,過癮,非常過癮。

同樣在看《哈利·波特》的時候,你有沒有思考過,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裡面的四大學院分別是現實世界中的哪些院系?魔法學院裡面的管理層級和英國議會之間的相似度如何?只要你用心,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對標體系。

為什麼最後哈利娶了韋斯萊(Weasley)家族的金妮芙拉·莫麗·韋斯萊·波特(Ginevra Molly Weasley Potter),而不是女主角赫敏·簡·格蘭傑(Hermione Jane Granger)呢?只要你用心理解這本書中的文字背後的含義,就會了解得更加深入。

第八遍是看他的知行合一能力,他從小經歷了什麼?他在哪些事情上收益?他在哪些事情上吃虧?這些人生經驗讓他形成了什麼樣的價值觀?什麼樣的處世方式?遇到了什麼事情?他是如何處理這些事情的?以及他最後的人生命運如何?這些都是對自己有益的人生啟示。

不少人將“知行合一”中的“知”理解為“知道,知識”,但是我認為“知”是“良知”,因為我知道某些事情不能做,所以我才不行動;同樣因為我的良知告訴我必須這麼做,所以我才行動,這是我認為的“知行合一”,以這個標準來解讀故事中主人公的人生軌跡,會特別有收穫。

主人公為什麼能夠慢慢掙脫自己的人生命運,其中的自我覺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少名人傳記中主人公頓悟的場景,而這些是圍觀群眾未必知道的底層邏輯,於是不少人都會紛紛讚歎這個人命真好,卻從來不敬佩他背後的默默付出。

第九遍是虛擬VR沉浸式體驗,將自己帶入進去,穿越時空,將主人公的思想和自己的感知連線在一起,去感知他的感知,去喜悅他的喜悅,去痛苦他的痛苦,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個程度。記得有時我看書看到痛哭流涕,以致好幾晚做夢,不得不試著換了別的書讀才能緩過來。

所以在成為諮詢師之前,我讀了兩三遍原版的《紅樓夢》,到最後可以透過隨便一句話就能判斷出這句話是哪個人物說出來的,換了別人說出這句話,味道不對。

“你這麼晚才回來呀,害得我等了這麼久”,這句話從戀人嘴裡面說出來,和從兇手嘴裡說出來,雖然文字是一模一樣的,但是背後的語義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敏感度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慢慢培養出來。

同樣我在初中時看過完整版《雷雨》,當時看不懂,不太明白劇中兩個家庭中八個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所以總覺得有些話說出來怪怪的,但是又說不明白是什麼道理,等回過頭來重新捋順人物關係的時候,覺得資訊量有些大到超出我的認知理解範圍了。

資本家周樸園娶了第二任妻子繁漪,繁漪又愛上了周樸園的兒子周萍,所以當以一個“媽媽”的身份愛著自己的兒子的時候,說出來的話,總讓人覺得怪怪的。當週萍喜歡上別的女人的時候,這種又是媽媽又是戀人的角色,說出來的話,我到了近幾年成為諮詢師,諮詢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覺察出來。這種覺察不是文字意義上的覺察,而是這句話背後兩個人千絲萬縷關係的覺察。

第十遍是成為自己的人生經驗庫,曾經有一段時間,看完《紅樓夢》之後,我能在現實生活中對標上我的不少朋友,他們分別是書中的哪一個角色的哪一個人生片段,並且我還能告訴對方,按照你這樣的性格發展下去,三五年後會是什麼樣子。

這種洞穿人生時間維度的真相,需要至少500個活生生的人物在你腦子中建立人生時間參考座標系,你才可以非常精準地說清楚,這個人三五年後會成為誰,誰又是那個人三五年前的樣子。所以有時候我的諮詢可以做到一語驚醒夢中人。

當你在自己的腦子裡面建立不同人的人生年譜之後,你會清晰對標上不同人在某一個年齡段在做什麼,是進入人生低谷期,還是意氣風發期,還是至暗時刻,還是人生抉擇處。

比如對標一些中國名人,王陽明、曾國藩、李鴻章、張居正等。

比如對標一些家人,我的爸爸、舅舅、媽媽、阿姨、姑父、大伯等。

比如對標一些科技行業的名人,如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埃隆·馬斯克(ElonMusk)、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Elliot Zuckerberg)等。

比如對標一些商界企業家,如宗慶後、曹德旺、馮侖、褚時健等。

比如對標一些同學,我的同桌、我的室友、我的中學好友等。

比如對標一些朋友,張同學、王同學、李同學等。

比如對標一些客戶,劉經理、王主任、趙老師等。

當你有了這麼一個越來越細緻參考對標系的時候,你就會像提前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劇本一樣,不會因為某些突發事件而亂了手腳,反而會更加積極主動。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非常詳細的參考對標系,才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於徹底迷失方向,也讓自己知道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以及我的下一個奮鬥目標在哪裡。

04

應用篇:如何批次培養“神仙姐姐”武亦姝

如果我能懂這些規律,必然可以應用到他人身上並且得以復現,來證明我的規律是正確的,那麼我不妨假設一下,如何批次培養“武亦姝”小妹妹?

在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妹子武亦姝,她在和別的比賽選手PK飛花令的時候,對手絞盡腦汁勉強應付,而武亦姝卻面帶微笑神情自若地一輪又一輪說出和命題相關的詩詞,就像一臺人肉搜尋引擎一樣根本停不下來,讓臺上臺下的人驚呼太厲害了。

那麼我們就會產生這樣的一個好奇心,我們也可不可以變得像武亦姝一樣厲害?

答案其實很簡單:知識邊界、統計學、高頻詞彙,以及練習時間

首先我們開啟《全唐詩》的Word文件,裡面共有詩49403首,句1555條,作者共2873人,所以只要搜尋某些關鍵字,相關的詞句就會被檢索出來。

我們先來重現一下當武亦姝聽到飛花令的時候,假設裁判官說起“生死”這個關鍵字的時候,她一定是這樣思考的,呼叫腦子中和生死有關的詞句,並統計相關詩詞。

圖1 全唐詩選段

如圖所示,我們發現了《全唐詩》中有151句和“生死”相關的詩詞,其中包括如下詩句。

第82頁杜甫的《橫吹曲辭·前出塞》:“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第95頁白居易的《相和歌辭·輓歌》:“春風草綠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別。”

第162頁柳宗元的《雜曲歌辭·行路難》:“啾啾飲食滴與粒,生死亦足終天年。”

還有很多,不一一羅列。

武亦姝剩下要做的就是備足“詩詞彈藥”,然後和對手一輪又一輪地比拼下去,不用真的像我說的掌握上百首,只要到比最後一個對手“多一顆子彈”的量級就可以了。

其實你自己也可以這麼做,如果你有電子版的《全唐詩》,複製、貼上到帶有統計功能的Word檔案中,試試看還原《詩詞大會》中“飛花令”的環節,試著搜尋“飛花”“明月”“流水”“春風”等詞彙。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麼一個問題:《全唐詩》裡面的高頻詞彙是什麼呢?

“何處”,被提及1583次;“不知”,被提及1348次;“萬里”,被提及1218次;“今日”,被提及1104次;“白雲”,被提及1001次;“春風”,被提及999次;“千里”,被提及992次;“長安”,被提及916次;“不見”,被提及903次;“人間”,被提及857次;“故人”,被提及844次;“吾人”,被提及787次;“惆悵”,被提及777次。

其他資料我不一一羅列,也許我的統計樣本的資料略有數量上的偏差,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們的統計效果。甚至有段時間我懷疑武亦姝家裡面是不是也有這麼一個家長或者老師,幫武亦姝在上央視之前認真羅列和統計了唐詩宋詞中高頻被呼叫的關鍵詞彙的一覽清單,只要找到這個規律,和別人競賽的時候,就可以花費更少的時間,得到更多的成效。

其實還有一點我沒有說,即便你知道了這個訣竅,也未必能成為武亦姝。即使武亦姝真的不知道有這樣的統計學軟體,她也沒有“神助攻”,照樣能獲勝。這背後的秘密武器是什麼呢?

就是衣食無憂級別,沒有任何功利心,沒有考核指標,長時間浸淫在文學世界的閒情雅緻,超強的鑑賞功底,以及擁有這樣一個氛圍的家庭。能具備這樣條件的家庭,即便是在一線城市也不多。

相關文章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是怎樣把貧困的家,經營成現在小別墅小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