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01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談論原生家庭?

高曉松在之前的《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他從小沒有問過父親任何一個問題(他這句話重複說了3遍在現場),並且在長達20多年的人生中,自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等。直到他40歲之後,才慢慢地,真正擺脫了原來的東西,走了出來。

心理學家武志紅也在大會上回應道,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談論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時生》

有人說,原生家庭會影響你,但不可能決定你;有人說,原生家庭的痛,只有愛才能治癒;有人說,原生家庭有缺憾的人,總有些不敢信任別人,不敢信任自己。

近期採訪了幾個朋友:

@issac 畢業之後父母安排進了一家物流公司,他對於這個工作不是很喜歡。經過一年的工作,他選擇了離職。父母開始與他進行了冷戰,明明是一份還不錯的國企企業,工作穩定為何要離職。issac的選擇是不想每天這樣下去,面對一個他不喜歡的工作,實在不想面對。而他經歷兩個月沒有找到工作,父親一直都說:“你有什麼本事,本來很好的工作說放棄就放棄。你們都是廢物,社會底層的人。”這些話讓issac痛在心裡,他會想起小時候,父親帶有的溺愛和中國式教育下(父愛pua),讓他一點點想放開自己,卻又放不開。這也成為了他工作近十年來的心結,從工作中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信,但是在他父親眼裡,他就是社會底層的人。@tina 從小出生在一個三四線城市,父母因為車禍導致殘疾。所以對於小時候的tina受到了很多的重創,父母成為了殘疾人,導致tina只能一個人更加的獨立和懂事。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他非常的缺乏愛,父親之後因為自卑選擇了離開他們。她和母親相依為命,所以在小時候的記憶中,父親是什麼樣子的都已經忘記了。長大後,雖然個人非常的優秀,但是在家庭情感上總是有一部分的缺失。這也成為了她這麼多年的遺憾,對於愛情她是害怕的,卻又非常的想要。面對糾結的內心,她在徘徊。@love papy 她說她的小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太過於繁忙,時常在異地。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長大,開家長會爺爺奶奶一起去參加。對於她的童年,她是模糊的。沒有和父母一起長大成為了她最大的遺憾,所以對於父母概念中,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現在遇到她的親生父母,她都很陌生,一家人吃團圓飯,像客戶一起吃飯一樣。她的原生家庭,只有她的爺爺奶奶,但是爺爺奶奶給不了她父母真正的愛。

“發現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其實已經好了。所有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發生,就代表著原生家庭的魔咒已經破除。這不是詭辯,在原生家庭中的邏輯就是這樣:知道自己有問題,就沒問題。在原生家庭這個框架下的病人邏輯是:病的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

—北大心理諮詢師李松蔚

在此前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中,透過採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有的來自於孤兒院,有的來自於上層社會的孩子。此後每隔七年,導演都會重新採訪當年採訪過的這些孩子,看看他們的原生家庭給予他們的改變。

從採訪中可以看出,有的孩子出生上層社會,自從考試大學失利後一蹶不振,還一度需要政府救濟;有的孩子出生普通,靠自己努力上學考取優等大學,成為名牌大學教授;有的孩子雖然沒有考上大學,沒有賺很多錢,但是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家庭背景出生的孩子,最後的結局可能不一樣。所以原生家庭會影響你,但不能決定你。

02

“所謂的‘我是為你好’,是以為我知道什麼叫做對你好。我比你更懂什麼是對你好的事情,你還要聽我告訴你怎麼做。”

—蔡康永

父母經常對子女說:“你是我孩子我才罵你,只有愛你的人才會罵你,陌生人會管你死活嗎?”但是父母所謂的“為你好”真的是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真的對子女好的嗎?他們的出發點,根本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人不能改變別人,覺得只要付出了就是高貴的。

親情更像是給予子女的頭上增加了一把枷鎖,即使孩子有千萬分想反抗父母時,內心總在自己和自己說:“父母對自己是有養育之恩的,父母是愛自己的,我怎麼能不聽父母的話呢”

03

“一個人心裡受過的傷,能被時間治癒嗎?”

—知乎

綜藝節目《奇葩說》辯手姜思達,在所有人看起來他才華橫溢,特立獨行,但是沒有人能知道他從小就沒有快樂過。在他的童年,別人家裡吃飯快快樂樂,自己家裡冷冷清清。自己還是小時候,卻要被逼著做一個懂事的大人。

在他的記憶裡父親“情緒很容易激動,那個激動時突然的,我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來。”導致了這樣一個環境長大的孩子,內心極度沒有安全感。二三十年過後,心裡的傷口成了性格中的一塊無法癒合的傷疤。

試想一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小時候常常聽到父母的責備,從小就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一直被老師否定,彷彿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值得被尊重被同伴排擠、瞧不起,他們眼神、笑容都那麼諷刺遇到過渣男,感情磕磕絆絆,求而不得上司打壓式的“教導”,曾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我們在瞭解原生家庭的目的是更透徹地瞭解自己,瞭解家人,而並不是單方面的指責和控訴。只有瞭解它,我們才能擁抱他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走出陰影,走出傷口。

有時候,與父母的關係,很大程度代表著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和自己的關係。只有積極地面對傷口,讓他一點點地癒合,才能更好地和自己和解。

04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出生後就被很好的善待,但好在,即便你經歷過再糟糕的童年,受盡了折磨和虐待,都可以走出去,透過另一個環境,另一個人重塑人生。

—心理學家羅傑斯

在之前一檔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有人這樣說道:“現在的陳小春變化很大,過去一張黑臉,動不動就吵架,如今竟然那麼的親民,還能當眾寵妻毫不遮掩”

陳小春從小出生跟著父母顛沛流離,吃飯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甚至窮的需要把弟弟賣給別人。所以他的性格變得孤僻,暴躁,不愛說話。直到遇到了應採兒,這個在生命中徹底改變了陳小春的女人出現了。

他說:“應採兒是我堅定不移的選擇,她給我帶來了人生最大的改變,這就是重要他人的力量和影響。”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都挺好”。

—《都挺好》

我們這代年輕人,如果一個個都還沒有準備好當父母,就不要輕易的選擇把孩子生下來。一旦生下來,並不是輕易的丟給自己的父母完成認為。孩子需要的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根深蒂固的影響,這才是最重要的。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不知道如何進行下去的離婚還沒斷的生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