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一個朋友N,這些年相親見了有一百個姑娘,每個都在一週到兩個月之間就斷了聯絡。N跟我們說話聊天看上去沒有任何不同,但他就是一到相親物件那裡,神經就斷了一根。
我已經數次勸他不要再相親了,好好去搞錢,有了事業在姑娘們面前就能更有魅力。可無奈N君對事業興趣平平,嚴格來說他對任何東西都沒有什麼要求。
俗語有云,先成家後立業。對於相當一部分內在驅動力不足的人來說,婚姻家庭可以激發出他們奮鬥的動力,儘管有些屬於被迫的動力,但有總比沒有好。可是由於內在驅動力不足而散發出的拖沓氣質又嚴重阻礙了他們步入婚姻的殿堂,這可真是惡性迴圈。
由婚姻帶來的動力如果僅是被迫的壓力,那會使人活的很累很不愉快,且這種動力常常事倍功半使人疲憊。婚姻也的確可以使人成熟,但相對於婚姻帶來的一地雞毛,兩軍對壘,三生有幸,四肢並用,相愛相殺來說,那點催熟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使人成熟的主要作用力大約是來自於人在某一段時間裡突然從內打開了接收的通道,開始主動吸納良性的東西,最終造成了個體的質變,而後又影響了你的伴侶。這種通道的開啟可能是你看了某一本書,或者是某電視節目,總之,你開始覺察到新的東西,並願意潛心接受和相信。
那婚姻在這種改變中的作用是什麼呢?我覺得是讓人在數次想要放棄時的一種牽引力,牽引著我們再堅持一下,再探尋一下。就是說,對於願意從內開啟接收通道的人來說,不管有沒有婚姻,他都會變得越來越好,反之,即便有了神仙眷侶,也仍然不會有灌頂的感覺。
談到婚姻,很多人都說最終會變成親情,這是我最不能認同的觀點。父母之於子女是親情,夫妻哪來的親情?也許激情不會一直沸騰,但也是愛情的另一個模樣,跟親情實沒什麼關係。那些覺得變成了親情的,可能很早就放棄認真去經營愛情了,也從未開啟過自己的通道。
談到婚姻,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煙火氣決定了情感的溫度,一餐飽飯填滿了胃,也填滿了心。可以一起煮飯的人,溫度就上升得很快。網上有句話說,怎麼樣去看待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愛你呢?錢多的願意花時間給你,錢少的願意花錢給你,雖是一句笑話,卻有幾分道理。
兩個人一起生活,只把錢拿回來,那是搭夥過日子,活該沒有愛情。要做一些落到實處的小事,一起逛街互相挑衣服,一起逛超市買零食買菜,這些都是小事,但如果沒有,那跟一個人生活又有什麼區別呢?
談到婚姻,一定要儀式感。我覺得明白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婚姻不是生活的終點,他只是一個生活的標籤,我們知道我們有了這個標籤,但這跟我們人生中其他的事並沒有什麼關係。有的人就是沒有明白,覺得結婚就是終點,所以不再往前走了,這是很恐怖的事情。因為婚姻只是一個標籤而已啊,他只是讓你們做一些事情比如生孩子合法化而已,並不能實質性的解決錢的問題,夢想的問題,你自身成長的問題。
那些指望婚姻去解決很多問題的人,最終會遭遇更多的問題。兩個人結婚是因為比一個人生活的要更好,而不是完全要換一種生活。你的救贖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覺得你做不到,那你結不結婚真的沒有太大關係,或者你結婚了可能更糟。人不能放棄自己,完全希望別人來拯救你。
談到婚姻,彼此理解的程度決定了情感的厚度。戀愛初期那些朝暮的問候簡訊,感冒時的沖劑,以及一起旅行的愉快,這些其實都屬於淺層次。真正讓彼此可以有深度連結的,是那些對焦慮的撫慰,壓力的分擔,以及疲憊時擁抱裡情感的流動,還有那些可以共襄盛舉的高光時刻,一起經歷過這些,才會在彼此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談到婚姻,不只婚姻,我覺得一切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因為太渴望恆常,所以人們總喜歡問你會永遠愛我嗎?可永遠又是什麼呢?可當你的孩子問你相同的問題,你會堅定的說我永遠愛你。這大概就是親情和愛情最大的區別吧。
永遠的問題就留給哲學去思考吧,誠實的面對感情,面對婚姻,世間無所謂永遠,可我就是願意永遠愛你。這就是婚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