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在把人格的解剖模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在此基礎上,把人格的結構模型分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一個嬰兒的狀態,一切服從於自己的慾望,餓了就哭和鬧,直到達到自己的目標為止。
“自我”相當於是“本我”派出去的一個小兵。它也想實現本我的願望,但是它要從靈活的多,它遵循的是現實的原則,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幹什麼樣的事兒。
“超我”是五歲後發展出來的,對應的是人的良心和道德。
比如桌上有100塊錢,“本我”那個小嬰兒就很想要據為己有,“超我”也會跳出來,認為這樣做是不恰當的。“自我”則會權衡利弊。
這三個我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最好的狀態是“自我”很強大,佔據主導地位,“本我”和“超我”處於輔角的地位。這樣一個人他的社會適應性就很強,幹什麼事情他會考慮社會的規則,同時兼顧滿足一部分“本我”和“超我”的需求。
如果一個人“本我”太強大,他就會是一個赤裸裸各種慾望外顯的人,會做出很多離經叛道的事情,不被社會所接納。“超我”太強大是不是就很好呢?no ,這樣的人會追求完美,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因為過分的講究規則和秩序,會作繭自縛,做了一點錯事就會長久地陷入到內疚和不安的感覺當中,久而久之,也影響心理的健康。
我的心理學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80歲的高僧,他說自己仍然需要每天和自己的慾望做鬥爭。人們的內耗如此嚴重,就是因為人格內部它本身就是分裂的,我們內部長期處於矛盾、衝突、鬥爭當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