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陽光衝破了連續的陰霾,而伴隨著微風與三月晨光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連這座山邊縣城的街道上也滿是行色匆匆的人。
他們在著急什麼,又將要去往何處?
雖然我並不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卻也還是能從那沒有任何遲疑的腳步、熟練的閃躲迎面來人的動作、絲毫不見衰減的語速看出,“嗯,他並不是一個武林高手,而是又一個在這既便利又高壓的社會中,被焦慮與競爭驅使著匆忙向前的普通人”。
但說起來,我們現在距離“普通”這個詞可能略微有些遠了。
當然,這也不是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踏上了可以“得道成仙,擺脫肉體凡胎”的奇幻之路,而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把自己以及身邊的人當普通人看”。
“你有沒有想過適度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呢?”
“沒有,從來沒有想過,而且聽完你的這句話,我突然有點恐懼。”
“這個恐懼,具體是什麼呢?”
“我很怕如果我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未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實現不了了。”
“但就現在的實際狀況來說,你對自己的逼迫,已經開始影響你的生理與心理健康了,這樣下去不就更讓你實現不了自己的規劃嗎?”
這是某次跟一位“給自己詳細的規劃了每天要做什麼,然後不斷逼迫自己去做,甚至如果自己沒有完成,就開始攻擊和懲罰自己”這樣一位朋友的對話。
而你有沒有看到,僅僅是“適度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這幾個字,就誘發了他內心中的恐懼。可見,這個期待、他的未來對他而言有多重要。
如果言止於此,那我會認為“花費這一個多小時寫出來的文章,當真沒有多少意義”。但我也深知自己只是這凡塵俗世裡的一縷微光,所以,也沒有想著要讓這篇文章被所有人記在心裡。
於是我會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再稍微做一些突破。
沒錯,從外人的角度來看,他確實很看重自己的期待和未來。因為如果期待實現了、想要的未來真的到來了,那也就代表著他成為了一個更優秀的人、當下的生活變得更好,自己就不用被當下的自己和當下的生活困擾。
所以,他有多看重期待與期待的未來就有多焦慮、多厭棄當下的自己和當下的生活,甚至於讓他忘掉了,這些是他現在僅有的,以及他的狀況其實並不好,真的不能再逼迫自己了。
而聊到“逼迫”,又讓我想起來最近總是被提及的一些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在某平臺的育兒頻道直播,雖然我也經常吐槽自己“都還沒結婚的人,居然跑到育兒頻道直播”,可看到很多家長朋友的提問也還是蠻唏噓的。
就比如有好幾個朋友問道“我家孩子現在在上小學,做作業非常的磨蹭,而且平時也比較調皮,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有朋友這樣想。
不,你可不能這樣想,因為你抱著這樣的想法,肯定是找不到答案的。
在聽到這些朋友如此提問的時候,我的第一感受是“唉,這些家長朋友確實生活的很辛苦”,接著又想到“那六七歲的孩子,能有多少自我控制力,他拖延、不聽話、調皮,這真的一點也不奇怪”。
然後稍微組織了一些語言回答道: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年齡,或者年齡再拉長一些到三十多、四十多歲,或更年長,我們也並不可能對自己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為在這幅軀體之內還有本能、慾望與潛意識等在影響和控制著我們。成年人尚且做不到,我們卻認為自己那沒有多少人生經歷、仍被本能和慾望絕對控制、基本上沒有什麼自控能力的六七歲的孩子,可以不拖延、很聽話、一心熱愛學習,這有些太過理想化了。當然,我也理解各位家長的心情,只是這裡的高期待其實是各位家長朋友正處於高壓力的表現,也就是,每天生活的都挺辛苦的,也沒什麼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就處於‘水滿則溢’的狀態,然後看到孩子身上稍微不合我們心意的地方就會爆發,甚至忽略了他只是個普通人、是個各方面都遠不如我們的孩子。”
我們並不會認為“對自己的另一半和生活有比較高的期待”這有什麼問題。
但是,當我們把如此高的期待放在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孩子身上的時候,不就代表著我們已經有些失去理性了嗎?
而就像那位朋友說的“我很怕如果我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未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實現不了了”一樣,當我們進入高期待的時候,其實內裡也在隱隱的擔心著、焦慮著。
這種補償性行為多多少少也是在保護我們。但是,沒有解決的問題始終也是沒有解決的。
而不知道聽我嘮叨這麼多的你,現在認為要解決的問題大概是什麼呢?
如果要去區分不同情況的話,那要解決的問題可太多了,比如,父母要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自己需要有能力和價值、要減少對他人的期待,或者至少這個期待是可以輕鬆實現的等等。
但其實這些都只是衍生問題,而核心問題就在於“我跟自己關係不好,也沒有與自己的當下成為共同奮進的夥伴,所以才選擇從他人身上尋找解決辦法”。
而再往細了說呢,雖然我們討厭自己,並不代表自己真的一無是處、我們厭惡當下的生活,也不代表當下的一切確實是一團糟,所以,我們對自己和當下的看法,有時候跟實際狀況並不相同。
就比如,我遇到過明明已經特別瘦的女孩,還認為自己非常胖、明明已經很上進的孩子,家長還是希望他們能更好與更更好。
說到底,眼下的自己和眼下的生活在現實層面未必很差,但在我們的眼裡,似乎總是差了那麼點意思,然後我們就不斷地逼迫自己向前,向前,再向前。
這是該說我們心氣太高、要求太高,還是特別的不知足呢?
可能更多的是“不允許自己這輩子就只當一個平凡之人,不允許自己有鹹魚的時候”吧。
我們本就平凡、本就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本就不可能在當下做好每一件事、本就達不到對自己和自己人生的絕對控制、本就不可避免的會經歷失敗與失望,可我們卻有意無意地在自己的肩膀上放了太多的不能、不可以、必須與一定,讓我們不自覺地用丟掉理性去抓著那理論上行得通,可實際生活中卻實現不了的些許希望。
大概就是因為我們自己如此,所以在看別人的時候,也忽略了他跟我們一樣只是這凡塵裡的一縷微光。
而帶著這樣的壓力,別說前進了,能不能不被壓力壓垮都很難說、對他人和自己秉承著這樣不切實際的期待,不僅不能解決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與自己和當下達成良好關係”的問題,還會讓自己內心的失控感與焦慮變得越來越多。
在這個時候,我們收穫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
我並不認為平凡有什麼不好的,因為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
我也不認為現在做得差點意思這有什麼值得懊惱的,因為沒有“看似沒有進步,實則在積澱”的經歷,我們也不可能有所發展;
我更不認為“當一條鹹魚”有什麼不好的,因為“認真當鹹魚”與過好當下其實並沒有多少差異,而裡面又恰巧包含了通往“我們想要”的路。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