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大家覺得我做得挺好了,可我還是會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我要比別人做得好很多很多,心裡才會踏實”。

這是被稱為我國當代最有才的女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在一個節目中說的話。

她說,如果自己比別人好一點點或者差不多,那她就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不行,因此,她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甚至是在拿命去博,希望把事情做好。

當代才女是這樣,很多人普通人更是如此。

很多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滿腔熱血,實施起來卻是舉步維艱,最終很多事情沒有辦法做成,就覺得自己很差勁,什麼都做好,一事無成。

為什麼上到當代才女,下到我們普通人群,內心總會有個聲音告訴我們“自己不行”呢?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給出了答案:一個人,他一生所受的種種困擾,都源於幼年的創傷留下來的陰影。

缺乏自信的人,內心往往住著一個充滿羞恥感的內在小孩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基於早年照顧她的父母親是如何照顧他的。

一個很上進的女孩,在單位認真工作,下班回家努力看書,可是當別人誇她優秀的時候,她卻不好意思地搖搖頭說,“我很差的”;

在工作中,領導很看好她,可她一發現領導有意栽培她的時候,就趕緊旁敲側擊地對領導說,自己不是那塊料,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因此錯過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當別人給她介紹的物件是一些精英人士時,她會冷不防來一句,“這麼優秀的人怎麼會看上我”,因此錯過了一些條件不錯的男士。

顯然在別人裡優秀的她,在自己眼裡卻是一個很差的人。

她說,一直想擺脫這種心理,希望自己能自信一些,可是下次遇見類似的好事時,她又開始退縮了。

縱觀她的原生家庭,她生活在一個思想貧瘠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非打即罵,當她做錯一點事情後,她的父親經常會說一句“你還不如死了算了,你活著幹嘛!”

這句話是她爸爸的口頭禪,多年來他都認為自己的這個說法並不是讓孩子真的去死,而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去激勵她,讓她努力。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這種語言暴力、不受尊重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兒形成了極度的自卑。

只要和別人發生衝突,習慣性地覺得是自己不好;只要別人對她有要求,習慣性地接受、妥協;只要別人對她好,就習慣性地覺得自己不配等等。

如果我們在早期的家庭中遇到是和藹、溫和的父母,那這種感覺就會內化在心中,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意義的個體;如果遇到的是羞辱、貶低,就會使我們內心產生羞恥感,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

對父母的道德防禦,形成“我不好”的信念

心理防禦機制中有一條是“否認”,這是一種簡單原始的無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透過否認,把那些已經發生的令人痛苦的事實變成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

《原生家庭》中有這樣一個案例。長相出眾的桑迪,有個愛她的丈夫,但是她整個人看起來很沮喪。

桑迪婚後想要個孩子,但一直未懷上,為此很受困擾,然而,當她把這件事和媽媽說過後,這個應該安慰她的人卻說“我敢肯定這都是當年你流產造成的,上帝總會降罰做了錯事的人”。

桑迪頓時淚流滿面,她不明白,自己一心想要忘掉的事情,媽媽為什麼不斷提起。

當年桑迪上高中的時候,某天晚上和男孩吻別時,被父親看到,父親用很難聽的話來罵她,罵得聲音很高,整個小區的鄰居都聽見了。從此以後,只要父親看到她和男生在一起,就會破口大罵,桑迪覺得自己反正都這樣了,就和男生髮生了關係,結果好巧不巧就懷孕了。

父母發現後氣瘋了,當聽到她說要流產後,更是覺得桑迪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而在那之後,桑迪也覺得自己不配活在世上。

這些年來,父母從不放棄任何舊事重提的機會,一遍又一遍,反反覆覆地數落這桑迪的劣行。而桑迪卻覺得對不起父母,自己不應該犯下罪過讓他們傷心,這麼多年來只想補償他們。

當桑迪把這一切和心理醫生傾訴時,心理醫生髮現桑迪在竭力地為父母開脫責任,希望醫生相信她的遭遇完全是咎由自取,和父母沒有關係。

由於對立面是自己的父母,我們不能對去恨自己的父母,桑迪便用否認在心底築起一道防禦牆,把這份恨意轉向了自己。

這道牆讓她否定父母對自己的傷害,覺得不是父母不愛自己,而是自己不夠好,自己的錯,一切的遭遇都是自己的問題。

重建內在小孩的價值,找回自信人生

一個人活在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中是很受煎熬的,告別“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的思想,釋懷過去,用足夠的能力重建內在小孩子的價值,治癒自己,找回自信人生。

1、用好的關係覆蓋壞的關係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提到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女生的原生家庭讓她產生自卑感,年輕漂亮的她認為自己長得不好看,不配擁有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婚後,先生和婆家的人都對她很好,加上她自己成為媽媽後,漸漸地自信起來,整個人比之前溫和了許多,不再是一副苛刻的樣子。

這個改變就是透過她先生及其家人給她的滋養,一段好的關係覆蓋了之前不好的關係,讓她從感覺不配到配。

這個時間花了20多年,雖然很長,但只要遇到一段好的關係滋養自己,接納對方給予我們的積極評價,就能重建對自己的認知。

2、用現在的自己去擁抱內在小孩

童年的經歷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最瞭解,我們知道她需要什麼,因此在攻擊自己的時候,想象一個受傷的小孩在無助地遭受父母地貶低、謾罵時,抱抱她,輕聲地告訴她:你不要難過,這不是你的錯,是父母的問題,他們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不應該這麼對待你,是他們錯了,不是你錯了,你還小,不知道該怎麼把事情做好,但你已經很棒了。

用我們現在的力量,去支援過去的自己,讓這個內心小孩重建認知,不再一味地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正如作者說,用現在的語氣安撫過去的你,這是最有力量的。

3、把注意力從人際關係轉移到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形成更大的自我認同

當我們把心思放在周圍的凡人瑣事上時,注意力就集中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上。

比如婆媳矛盾,婆婆每天只盯著兒媳,兒媳的眼裡也僅僅是丈夫對自己好不好,婆婆的哪些行為沒有照顧到自己。而哪天婆婆或者媳婦把眼光放在實現個人的價值上,眼前的柴米油鹽,皆為小事;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提到作家劉慈欣,他的作品大多是關於宇宙的東西,可見他的注意是集中在火星、天王星等星系上,思考的是關於人類遙遠的未來,而不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

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多讀讀書,多和有趣的人交談,有助於我們產生更大的自我認同。

見識多了,眼界高了,就會對世界上的一些事情產生包容,活得沒那麼擰巴和執著了,對自己也逐漸產生了解和認同。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在童年時期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卻總是得不到家人的認可,最終也變成了對自己不認可的人。正如董卿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是很難估量的。

不過,雖然小時候的種種經歷,造成了我們內心有個受創傷的內在小孩,導致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懷疑、不安全感,但好在成年後的我們,可以透過種種方式找回內在小孩,治癒自我,重建內在的價值,找回自信的人生。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在禪繞中反思自己的生活,禪繞圖樣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