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文:海棠女俠

過完這個春節假期,你是怎麼離開家的呢?走的時候家人有沒有大包小包地幫你拎著東西、送到村口?不知道別人感受怎麼樣,反正我媽告訴我,我弟走的那天,她悄悄地哭了。

其實我弟早就不是小孩,1995年出生的他,前兩年已經結婚成家,孩子已經會叫爸爸。可是在我媽眼裡,他永遠是沒長大的孩子

我媽說:

“我看著你弟一個人開車走,小悄悄的背影(老家話,意思是身影瘦小可憐),眼淚一下就出來了。我跟你爸,你弟媳婦,還有當當全都在家,就他一個人走那麼遠,到那邊誰給他做飯?他應酬喝酒了誰來管他?一想到這個我就難受的不得了……”

無獨有偶,我家先生是正月十八出門的,臨走前給家裡每個人都來了個熱情的擁抱,還不忘給我拍胸脯、表決心,“我出去掙大錢啦,保你們今年一年吃香的喝辣的”!氣氛很是歡暢。

先生走時婆婆正在廚房裡忙著做早飯,也沒有說什麼。可是晚上一家人聚在桌上吃飯,婆婆突然說了一句,“××走了,家裡一下子好像少了很多人……”

看著婆婆悶悶不樂的表情,我一下子明白了她的感受:

雖然兒子早已長大成人、不再需要她的照顧,可是在當媽的眼中,她還是希望兒子能在自己身邊,近一點、再近一點,自己的孩子啊,怎麼看都是看不夠的。

這種家人之間的深深牽掛,這幾年我的感觸很深:

年輕時雖然也覺得它重要,但是還是時不時覺得它是束縛,限制了自己對於外部世界的探索;

年齡大了才慢慢發覺,有人時刻關注你的動向、關注你的需要,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哪怕他們的表達方式非常笨拙、總是讓你又好笑又好氣,“被人牽掛著”也總好過於自己孤孤單單漂泊著——

關係,才是我們存在的最大意義,尤其是家人之間的關係。

我對於“關係”的理解,跟我的一個生活習慣有關:

我現在居住在天津,爸媽在河南。距離遠了沒法經常見面,但是這麼多年來我的一個習慣動作是,每天至少給我媽打一個電話

早上開車去上班,路上十分的時間,問問她昨晚上睡得好不好,早上吃什麼;

中午吃完工作餐,飯後散步時再去一個電話,聊聊今天發生的新鮮事;

晚上下班後開車回家,又有十分鐘的時間,問問家裡其他人的情況……

天南海北,什麼都可以聊:

我最近看的書、寫的文章,爸爸昨天招待的朋友、聽到的新鮮事,媽媽剛殺的一隻大公雞、新研究的菜譜,小侄子今天說了什麼神奇的話……

長長短短,絮絮叨叨,平平凡凡,但卻讓我覺得無比心安。

每次放下電話我都覺得,這世上還有這麼個地方,可以讓我如此放鬆、如此隨意地說著心裡話,不用有任何顧慮和遮掩,隨時找他們、他們又隨時都在,對於三十多歲的我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這種“幸運”,是我接受生活中所有煩惱和不如意的底氣。

每次心情不好時,我都會想:境況再差還能差到哪裡呢?還能被餓死嗎?最不濟我滾回爹媽家,爹媽在,我永遠都有家

而去年年底,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我爸心情特別不好,情緒非常暴躁。某天下午,工作的間隙裡我默默地想著家裡的事情,突然間坐立難安,特別想回老家

我突然感受到了我爸的委屈和無助,感受到了家裡其他人對他的不理解和漠然,感受到他在家四面楚歌的處境,感受到了他現在雖然暴躁但是非常期待有人能理解他、支援他的心情。

那個下午,我上躥下跳地找各個領導請假,試圖買當天下午的最近的一班高鐵回家,我強烈地覺得我應該出現在他面前、給他一個擁抱;

雖然邏輯上我知道很多事他做得不太對,可是感情上,我就是沒有辦法接受他正在受苦——這是我爸啊,他再壞,都是我爸。

最終,這趟心血來潮的計劃沒能成行,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我慎重開始了對老爸的心理疏導計劃:

將近五週的時間,每週我都會跟他做一個深度對話,每次一個小時,持續的、不被打擾的探討他的感覺、他的想法、他的情緒、他的動機……

五次談話,從他第一次的“心灰意冷、恨不得自己悄悄找個地方一了百了”,到最後的雖然仍有嘆氣、但已經可以平靜地接受現實,我感覺到他的心結正在放開,整個人從最初的青筋暴起、拳頭緊捏到最後的舒緩平和,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是我的爸爸,哪怕他有再多的缺點,我也期望他可以平靜、喜悅、幸福地過這一生。如果他不快樂,我一定無法置身事外

所以,家人是什麼?是哪怕你有很多的理由可以不去管他,但是感情上就是過不了自己那一關——我們同呼吸,共命運,這種牢固而強悍的關係是命運的安排,誰都反抗不了。

好的家庭關係一定是你在付出的同時,又有滿滿的收穫。

給我媽打電話的過程,既是化解她對千里之外女兒生活的擔憂,也是滿足她內心“想跟孩子保持緊密聯絡”的本能渴望,更是我逐漸成長、逐漸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理解的過程

跟我媽之間的對話並不總是非常愉快的,我們有時也會爭吵:

談到家庭問題時,她會指出我現在太懶了,家務活都是我婆婆在做,我幾乎一點都不動手,女人不會幹家務怎麼能行呢?這是壞毛病,得改;

我則批評她是個“心口不一”的婆婆,她總是一邊抱怨家裡沒人幫她幹活,一邊又挑剔別人什麼都幹不好,不願意放手讓別人做——

我說她這就是太貪心,又想要“控制”,又想要“舒適”。

如果是我婆婆這麼說我,或者我弟媳婦這麼說她,估計“家庭大戰”就要爆發了;

可是,我跟我媽之間的相互批評,雖然激烈,但卻不傷感情:

我們清楚地明白對方是在為自己的好,所以即便是被對方挑毛病,我們也不會覺得自尊心被踐踏;反而覺得,對方說的可以接受,並且值得思考。

而透過這樣跟我媽相互批評的過程,我更多地瞭解了老年人的想法,瞭解在婆媳關係中我婆婆的尷尬和難處;

我媽也更多的明白了年輕人的處境,畢竟在家務活上,她女兒的表現並不比她兒媳婦好多少……

相較於在跟我媽的關係中獲得的心安,在跟我爸的關係經營上,我更多看到的,是自己的成長。

比如去年年底給我爸做心理疏導的這個過程,除了解決了我爸的情緒困境,更是讓我看到了自己更有力量的一面:

這是我保持開放、真誠、共情的心態,去認識他、接納他、讓他覺得舒服的過程(曾經我跟我爸的關係並不是非常好),也是我放下所有偏見與期待、走出我“原生家庭陰影”的過程——

我不再為過去的遺憾而傷感,不再因為已經錯過的機會而憤怒;

在整個談話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潛能,看到了自己可以與自己“內在的小孩”和平共處

看到在和父母的關係中,我有能力去促進、去改變、去影響一些東西,意識到我不再是那個只能依靠父母的庇護才能活下去的孩子。

我終於完全意識到:

現在的我,已經有足夠的能量與父母平起平坐,面對著廣闊而未知的世界,我不用再有任何畏懼

雖然在感情上他們會是我永遠的依靠,但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可以影響世界、改變世界的成年人。

這就是經營關係的奧妙——如果你認真維護它、努力改善它,那收益的絕不會是其中的某一個,而一定是參與這段關係的所有人

祝福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你都能收穫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作者介紹:

年齡30+,二胎媽媽,擁有全職工作一份,努力在家庭與工作之間保持平衡; 2015年透過國家心理諮詢師二級考試,目前持續學習中;日常堅持讀書、碼字、運動,讓心靈與身體保持線上啟用狀態;

2021年計劃與66個陌生人完成心理諮詢對話—如果你有故事,我願意傾聽。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要去哪兒,我的心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