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剩女”問題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社會現象“城市剩女”是指那些高學歷、高素質、高收入,錯過“黃金婚齡”後難以找到理想伴侶的大齡未婚女性。 2020 年中國將有數千萬男性不得不獨身。因此,“城市剩女”問題必然成為當前需要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和研究的一個社會問題。
但是,我國當前對“城市剩女”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網路媒體和生活類期刊雜誌上,學界有限的研究文章也只是從單一的社會學視角對“城市剩女”進行原因分析。本文較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剩女”問題可能誘發的不良社會影響,從社會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角度系統剖析了“城市剩女”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城市剩女”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力求使“城市剩女”這一社會問題引起社會重視。
1. 加速人口結構型別轉變,減緩我國現代化發展程序當前,我國正經歷著人口結構型別向老齡化社會的轉變,“城市剩女”的繼續增多必然引起同期群內生育率的非自然陽氏、相應地,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必然增加,進而斌隴國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加速我國人口結構型別向倒金字塔型轉變。
2. 加快基本家庭制度變革,影響個體全面社會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不但承載著生物、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功能。“城市剩女”的日漸增加趨勢會導致正常家庭數量的減少,一方面會衝擊傳統意義上的基本家庭制度,動搖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社會道德秩序,破壞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社會和諧起重要作用的“家”文化;另一方面,缺少家庭這個舒緩壓力的重要場所,可能促使“城市剩女”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對其自身的健康發展也存在不利的影響
3. 進一步加劇性別比例失衡,影響社會安定。
受傳統生育觀念影響,我國男女性別比失衡問題日益凸顯,在《光棍: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意義 》 一書中,美國的瓦萊麗 · 赫德森和英國的安德烈亞 · 博爾認為,婦女的缺乏將導致與擁有金錢、技能和受教育優勢相對的劣勢男子無法找到人生伴侶,這部分“剩男”將在社會經濟底層形成光棍階層,這部分人為了實現自街兩足和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會透過暴力和犯罪方式聯合起來,他們對社會安定的潛在威脅是令人生畏的。
社會學層面
(1)城市化浪潮的巨大影響
城市化浪潮的發展是‘城市剩女”問題出現的社會大背景在此背景下,傳統“禮俗社會”的影響力逐漸被契約和法理所取代,社會成員之間的情感溝通交流逐漸減少,異質性增強,許多高學歷、高素質的女性由於工作緊張而沒有太大的生活舌交際圈。儘管在日常工作中接觸的人很多,但她們事本主義的工作態度往往將自己純粹投入到了工作當中而無多少私人來往,談情說愛對她們來說更是一種時間和人際交往上的‘奢侈品”,即使一些社會機構為她們創造了了類似於“8分鐘約會”的機會,但往往因時間原因而由父母代勞。城市社會的的疏離性、城市交往的匿名性和短暫性、城市生活的緊張埠競爭性即縮小了“城市剩女”的擇偶半徑,又控制了姍門的戀愛時間,使那些渴望愛情和家庭的女性利導不處於無奈的等待之中。
(2)“傳統婚戀觀”的異變
“混戀觀”’的巨大變化為“剩女”的出現提供了現實土壤。受多種因素在影響,中國人的婚戀換逐步從傳統化走向多元化,家庭和婚姻不在是大眾唯一的生活方式。“城市剩女”們顯然受到了多元化婚戀方式和非傳統婚姻觀念的薰陶和影響,與此同時,知識賦予她們強大的力量,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社會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 ,社會地位顯著提高由於易解口人格獨立,她們不再把婚姻看作尋求生活依賴的重要途徑,而是更多透過自身努力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夭地。
(3)“女性擇偶觀”的根深蒂固
相對於“婚戀觀”的巨大轉變,傳統文化中的“擇偶觀”的影響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傳統的擇偶觀念中存在著一種預設公式 ― “擇偶梯度” , 即在擇偶過程中,男性傾向於選擇社會地位相當或較低且年齡小於自己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職業階層和薪金收入與自己相當或高於自己,年齡最好相當或大於自己,造成婚姻配對的“男高女低”模式‘ 。實際情況是,“城市剩女”們往往因追求事業成功耗用了美好的青春時光,但地們的“擇偶觀”仍深受傳統“梯度理論”的影響,擇偶標準更加水漲船高,結果出現了符合“城市剩女”要求的男性精品早已“夫妻雙雙把家還”。“城市剩女”可選擇男性往往也是相對被“剩”了下來男性 。 而除不具備年齡優勢,其他各方面條件都處於金字塔尖的“剩女”,根本不屑考慮與處於塔底的“剩男”結合,造成“城市剩女”在現實擇偶時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2、心理學層面
(1)“寧缺毋濫”的擇偶心理
出生於獨生子女時代、在父母眼裡被視為“掌上明珠”的“剩女”們,從小習慣於享受“好”生活,考慮問題習慣從“自我”出發,挑剔和追求完美在擇偶標準上,“下嫁”意味著屈尊,是她們的字典裡找不到的字眼而滿足“城市剩女”擇偶要求的優秀男士卻鳳毛麟角面對矛盾和困境,“城市剩女”們又心存“上一秒嫁了可能“委曲求全”,下一秒可能就遇到了“真命天子” ,於是她們“揀盡寒枝不肯棲”,守候著“白馬王子”的出現,最終只能“寧可抱香枝頭老”,硬著頭皮過著“寧缺毋濫”的單身生活。雖然她們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各個方面的獨立,但從心理上並沒有完全認同自我的獨立,仍要追求優於自己的伴侶 (2)嚮往和恐懼並存的婚姻家庭心理
“城市剩女”們經歷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滲透,對於愛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之大眾傳媒關於家庭暴力、感情越軌的相關報道屢見不鮮、離婚率不斷攀升,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她們對家庭的質疑,婚姻似乎真的成了愛情的墳墓。她們害怕婚姻葬送了本來美好的一切,害怕家庭關係的複雜影響本來平靜的生活,害怕遭受婚姻和家庭破裂的打擊 ,由於害怕成為婚姻的犧牲品,所以在婚姻和家庭的問題上往往逃避、拒絕。
3 .經濟學層面
堅持婚姻“經濟效用最大化”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婚姻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博弈,同樣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對於單身女性來說,對方經濟狀況是他們擇偶時關注的主要指標之一,希望透過婚姻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影響女性擇偶的博弈形態主要與:一是男士的經濟狀況高於自己,意味著婚後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實現婚姻經濟效用的最大化,多數人會在此情況下選擇告別單身;二是男士的經濟狀況遜於自己,對女性婚後的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原有生活質量相對降低,意味著女性結婚的機會成本提高,這是很多女性所不能願意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