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看過一個解讀心理的影片,其首先舉了一個例子,即心理師描繪了一個場景:想像你在劇院裡,坐在二樓的vip包房,演出還未開始,臺上有人還在排練,那麼你會覺得他們等會兒會表演什麼?

心理師講完,停頓了一下,說:“你是不是想的小提琴?”

聽講述會認為這個猜測得不準,但是看影片,其實很容易就陷入“小提琴”圈套。

正如解讀者所說,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描述,但心理師在每一個細節處都在暗示你按照他所指做出選擇。

在一開始,心理師說到“劇院”,手上比劃的是小提琴的外形,說到“包房”,其動作變成手持小提琴的姿勢,說到“排練”,他就做出了拉小提琴的動作,同時其選擇的背景音樂正是小提琴演奏的曲目。

這便是曝光效應的運用,在多次印象的加深中,讓人在不知不覺想要去做出正面的迎合性選擇。

多看,意味著好感的開始

01)、曝光效應,也成為多看效應,心理學家扎榮茨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一群人觀看某校的畢業紀念冊,並且確定被試不認識畢業紀念冊裡出現的任何一個人。

看完畢業紀念冊之後再請他們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然後再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

結果發現,在畢業紀念冊裡出現次數愈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這就是所謂的眼緣。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身邊那些長得好看的人不一定會很多人追求,但是那些長得好看同時又喜歡參與集體活動的人,會有特別多的追求者。

02)、想想那些別人口中“為什麼她長得不算漂亮但是有一堆喜歡她的人”,不是因為她有特殊的濾鏡效果,而是運用了曝光效應。

樂於展示自己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關注,只要不是過分醜化的形象,通常情況下都會獲得他人正面的評價,即好感度的建立。

同理可得,曝光效應在感情中同樣受用,如果需要一個人對你抱有好感並繼續交往,首先就要讓自己多出現在對方的視野中,只有多看才能有瞭解的慾望。

畢竟只有極少數人是會因為一個好聽的名字或者他人的講述就對他人動情的。

曝光效應和審美疲勞之間的關係

01)、讀書時有個學妹,欲效仿《何以笙簫默》裡的趙默笙,以死纏爛打的方式去追求一個同級的男生。

起初和對方聊天,和對方約飯,對方都會有所迴應,但是一個學期弄下來,那個男生開始拒絕和學妹出去,同時會以各種理由結束聊天。

學妹很是鬱悶,和我講述時都快哭了,我忙安慰他:“或許他只是那段時間太忙了?”

02)、曝光效應雖然會給感情帶去機會,但是機遇並不是一直都會是機遇,有時候操作不當,就會轉化為一場危機。

學妹其實各方面都挺好,相處起來也是很輕鬆,但是就算是再好,也抵不過審美疲勞。

常言道“三年之痛,七年之癢”,為什麼當一些婚前如膠似漆的情侶,結婚後就會覺得對方變化太大,實在忍受不了而選擇果斷離婚。

原因就是曝光過度導致的審美疲勞,凡事不可貪多,因為貪多就定會嚼不爛,長此以往,還會產生厭倦的不良反應。

運用曝光效應,一定要把握那個度,過度了就會變質,感情一變質就再難回到從前了。

度在自己而不在於客觀標尺

要想把握曝光效應的度,不是需要別人給一個具體的表述,然後照貓畫虎地搬過去用,而是抱有先有自己再想其他的態度,一切都會一目瞭然。

感情中最忌諱的就是“我愛他,就要處處為了對方著想”,著想是沒錯,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都拋棄了去為了別人要死要活的,是一件高風險低收益的事。

在曝光自己的最初,由於收穫了對方的好感,一時昏了頭,便有了乘勝追擊的念頭,想著繼續多表現自己,對方就會愛自己了。

殊不知,為了表現,自己往往會選擇一些並不是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事情,這樣在對方看來是極其怪異的,本來建立的好感在一點一點的造作中消耗殆盡。

因此,無論何時都要保持自我,不為迎合,只為忠於自己。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心裡的弊端:地位越高的人,越沒有真正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