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過去那些年,捉襟見肘的日子,很是考驗當家的智慧:一家人的溫飽冷暖,不僅要時刻掛在心頭,而且要會算計、懂操持。正如老話所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過日子,是一門學問,是一道關於愛的方程式——

騎車十幾裡到鄉下買毛線

講述 張琪 67歲 來自 河北唐山

上世紀80年代,物價上漲幅度比較大,很多人堅守“不花錢就是省錢”的觀念。家庭女主人過日子的理念,直接關係到一家人生活的質量。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會過日子的人,但並不是捨不得花錢的人。

那時流行自制沙發,我們和鄰居家的沙發基本完工,只差最後蒙上一層布了。家屬院新開了一個小賣部,我看到一種米黃色的毛巾布一尺只要兩毛錢,就馬上回家拿錢,並告知了鄰居。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口氣買了20米。我想,毛巾布顏色鮮豔,價格便宜,除了做沙發,還可以做成毛巾被、枕巾、毛巾、浴衣,買便宜貨就等於是額外收入。鄰居跟我不一樣,她是每月計劃用度之後儘量節餘。我鼓動她也去買,卻沒有打動她。當我心滿意足欣賞著沙發時,她很遺憾地說:“想買的時候已經沒貨了,這一猶豫就多花了不少錢。”

一天,我到百貨大樓閒逛,發現原來18元一斤的毛線竟然翻倍漲價了。吃驚之餘,我趕快回家,約上同伴騎車奔向十幾裡外的鄉下供銷社。供銷社只有6斤毛線,挺鮮豔的寶石藍,是名牌貨,我倆全部買了下來。我說:“這能省出一個月的工資。”因為頭腦靈光,打了個時間差,我真有一種成就感。這些毛線,織成了衣服、帽子。直到現在,我還有一條毛褲不捨得淘汰,那質量就是好。作為女人,在過日子的“算計”上,我給自己打高分。

妻子“三八制”過日子

講述 陳新發 66歲 來自 湖北武漢

上世紀70年代,我們成家不久,身為獨生女的妻子就全面接管“(鍋)鏟權”,實現了從“公主”到“主婦”的角色轉換。

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後,家庭開支捉襟見肘,妻子想方設法開源節流。她利用在鄉鎮工作的有利條件和在農村生活掌握的技術,在房前屋後開荒種菜,還養雞餵豬,搞起了家庭副業。在時間分配上,妻子採取“三八制”:八小時上班,八小時理家,八小時休息。憑著勤勞的雙手和精打細算的頭腦,妻子硬是把緊巴巴的日子,打理得妥妥帖帖。

去局裡開會,隨身帶個小桶

講述 彭素君 70歲 來自 湖北荊州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夫妻倆工資還算不錯,每月有100元收入,足夠一家三口開銷。但丈夫家在窮山區,全家六七口人要靠我們每月寄錢補貼。每月工資一發,我就計算開了:到儲蓄所存下10元,寄回夫家20元,留下20元做機動費用——有時家裡需要添置東西,丈夫老家也經常會突然來信說有事需要錢,這也算是有備無患了。剩下的錢用於交水、電、氣費,還有孩子學校的各種費用,也就所剩不多了。

我平時儘量不亂花一分錢,但又想把生活過得舒適一些。家裡的被套、床罩、蚊帳、窗簾、沙發套,還有一家三口的內外衣褲,全由自己動手剪裁製作。那時什麼都要票,買肉不容易,也捨不得多買。見兒子看到肉那一臉饞樣,我心裡一動:買別的讓兒子解饞不行嗎?魚、泥鰍、雞鴨等不要票,但在市區很少見到。我每月都要去江漢油田管理局開幾次會,局機關遠離城市,有兩個小時的車程。司機告訴我,那裡魚、泥鰍、雞鴨多且便宜。於是,每次去局裡開會,我都隨身帶個小桶放車上。開完會,我直奔附近的菜場,買魚、泥鰍。運氣好時,會碰上偷偷賣雞鴨的農民,討價還價後買下……有了這個“資源”,我家的日子過得更加有滋有味。

教育兒子,家庭賬本派上用場

講述 楊宜勤 76歲 來自 山東德州

1971年6月,與父母分開獨立生活後,我就開始記家庭收入開支的“日記賬”。記賬是為了勤儉持家過日子。不僅要記得詳細,還要善於總結。比如,我可以從開支中發現哪些消費是沒有必要的,及時修正。

1985年,女兒、兒子同年考入高等院校。每月相同的零花錢,女兒有餘,兒子卻不夠用,每月來信都有理由要錢。第一學期結束,透過家庭“日記賬”發現,兒子每月零花錢是女兒的3倍多。第二學期,我與妻子到學校看望兒子並瞭解情況。這才發現,原來,兒子染上吸菸喝酒的惡習。

那年放暑假兒子回家,我在跟兒子談話前,讓他看了“家庭日記賬”。當他看到我和他母親收入微薄,上要孝敬老人,下要供他們上學,在家省吃儉用,感動得落下眼淚。從此,他不沾菸酒,非常注重節約。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大一女生,懷孕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