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人出生後的孤獨奮鬥分為兩個階段,於我而言,一段是考學、一段是考公。
考學的蛻變,過程漫長而痛苦,一眼望不了頭。數十年的春夏秋冬,銘刻在記憶裡的,是永遠做不完的作業,看不完的書。寒窗苦讀二十年,一張高考錄取通知書和一張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記載了從年少無知到滿腹書香的破繭成蝶。
而考公的蛻變,似乎是那忍受破繭成蝶之痛後,彰顯展翅高飛之美前的序曲,淒涼而悲壯,憂傷而又堅強。有的人輕鬆上陣,有的人負重前行,有的人屢戰不止,有的人一觸即潰……雖不及考學蛻變的漫長而痛苦,但卻是終結學業再度起航,揹負生存重囊的第二次命運之戰,讓人疲倦了身子,撕裂了精神,肆虐了心靈。
是的,考公的經歷,讓我至今提及,仍舊是含著血、笑著哭的味道。用一句話來涵蓋,是那《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中孟子曰:“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真實寫照。
1、苦其心志—肆虐了心靈
公考之路,若你得到了多少的“璀璨”,就要經受的了多少的“摧殘”。痛苦和幸福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矛盾,只是先後順序的矛盾罷了。
2016年本科即將畢業的時候,全家人都眼巴巴的盼著我趕緊參加公考謀得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好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撐起那根最堅實的木頭。事與願違,6月畢業前參加的省考、國考都失之交臂。好在當時同時準備了考研,研究生順利考入。
於是,我將考研作為公考失敗的藉口,繼而把讀研作為逃避公考的方式。至少,讀研期間我不用再面對公考,也不用再承認自己在公考方面的能力不足,更不用再煩惱就業問題。
而家裡人堅決不同意。先不說研究生光一年一萬多的學費從哪裡出?研究生畢業後不還得找工作?為什麼不現在就繼續考公安頓工作,要等三年後?
我給他們的答覆是:考研之後再考公更容易些。
為了堅持自己的一意孤行,更為了逃避公考的失敗,我與家裡鬧掰過,與男朋友鬧分手。之後咬著牙熬著讀研的歲月,跌撞著等著研究生畢業。那一年,我即將27歲,用我媽的話來說,讀成了老姑娘。
再次,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我,這樣的目光,積攢了3年的歲月,承重了1095天的期待和望眼欲穿。
我能不能!敢不敢!辜負這份由外而來的期冀?母親起早貪晚省吃儉用的操持,父親沒日沒夜打工賺錢的堅守,男朋友三年等候終守一人的恆心,都讓我的公考之路揹負了千斤重擔。
而在千斤重擔上,再次添上最後一根稻草的,是我那道敏感而近乎奔潰的心理防線,是公考絕對不能失敗的零容忍。不然,我當初的堅守是不是就是一個笑話?我的研究生學歷是不是就是莫大的諷刺?
身軀可以揹負千斤重兩,但是脆弱易碎的玻璃心卻承載不了羽毛的分量。
壓垮一個人,其實就是最後的那根稻草。
我拼了命一般的準備公考。
2.勞其筋骨—疲倦了身子
拼命考公,拼的也是身體。你對自己有多狠,身體就是最鮮明的昭示。
研三最後一年,我的生活只剩下公考、畢業論文、校外實習。那時候,我才真正認識到,時間真的貴不可言。
一天24小時,除去花費在畢業論文、校外實習的時間,留給公考的準備時間,所剩無幾。
當時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十份用。
壓榨吃飯、睡覺的時間,成為我為考公爭取更多準備的尚方寶劍。
幸運的是,當時每層宿舍樓都有一個大的自由閱讀室,那裡成為了我考公駐紮的根據地,記載了我為公考的嘔心瀝血和披星戴月。
那一年,因為睡眠不足,黑眼圈大的像核桃;因為營養不均衡,頭髮大把大把的往下掉;因為伏案看書做題時間太久,本就有夜盲症的眼睛近視了200多度,甚至出現了輕微的頸間盤突出。
所有看的我的人,都以為我生了病。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為什麼把自己折磨成人鬼難分的模樣。
奮鬥中的日漸摧殘,即便讓自己瘦成白骨,那也覺得是在雕刻成就。
體重的日漸下降,換來的是測試題、錯題本、筆記本的數量上升。
原來,每一份掉的體重,都是為公考努力的增重;每一根脫落的髮絲,都是為公考努力的數算。
公考這條路,真的耗盡了我的洪荒之力。
3.行佛亂其所為—撕裂了精神
可即便耗盡洪荒的努力,也不一定與回報成正比,尤其是對於公考。
天賦、機遇、選擇,都會在公考的成果上橫插一腳,甚至把考公之人踢出局。
不得不承認,我就是那個天賦欠佳的人,也是那個不會選擇的人。
作為文科生,即便在《行測》複習中,我做再多的邏輯判斷、數量關係和資料分析,永遠也是那個摸不著頭腦,考試只能靠蒙的小白。即便《申論》複習草草了事,但是還會給我意外的驚喜。
如此的先天能力,鑄就了我公考之路上的焦躁和迷茫。加之精神壓力、複習效率、答題正確率的“三座大山”影響,我的每一天、每一步,都瀰漫了不如意、不滿意、不盡意。
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說服自己,無時無刻不與矛盾的自己抗衡,甚至會假想的安慰自己,再堅持一點點,說不定明天測試能好一點。
在我看來,公考之路的每一天,自己就像一個精神病患者,時好時壞,反反覆覆生病,反反覆覆自愈。會因正確率欣喜若狂,會因錯誤率懊惱焦躁,活生生的把日子過成了心電圖。
而最後走到心電圖變成直線的末路,就是公考出成績和通告的那天。
上帝沒有眷顧我。研三的那年,國考和省考,依然將失敗丟給了我。
那時候,自己想用放棄來治癒自己。
朋友的一句話:“你為何不曲線救國?”點燃了自己最後的希望。
原來,天賦不夠,那就靠機遇和選擇去彌補,只是當時的自己,一根筋的自以為是,非要到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地步。
第五次的公考,我選擇了報考外地,將工作地點、學歷職位條件放低,抱著最後的希望和絕望,將先前的努力揮灑在了最後的考場。
撕裂了的精神,最終被那張公考成績單和錄取通告華麗終結。
當同年9月拿到那張久違的的派遣單時,即便熱淚盈眶,也抵不上公考這一年奮鬥淚水的萬分之一。
結語
公考的路,是孤獨的,是難捱的,是黑暗的。這條路延展在成人的世界裡,殘酷而美好,充滿希望而又摻雜絕望,互相角逐彼此的毅力、耐力和心境。其實無論失敗亦或成功,不經過跌跌撞撞,不經過摸黑探索,你怎麼知道生活的路,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