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單項選擇題引發的思考
有一道單項選擇題,不知你的答案是什麼?
“你想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還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沒有對錯,只有不同。這是靈魂拷問,也是內心真實映照。
有一個人的選擇,值得參考。
第一次聽他的歌,是前幾年在《中國好聲音》,聲音極具辨識度,被人們熟知。
其實,他最初考的是醫學院,卻跨界做歌手,人生履歷就像一個故事。
從小他就是聽話、懂事的孩子,對父母更是言聽計從。父母希望兒子將來有穩定工作,安排他學醫,於是二話不說,報考醫學院。
雖酷愛唱歌,卻為實現父母願望,放棄夢想。
但是,現實的殘酷,令他無法承受。終日面對天書般的醫學術語,和枯燥難懂的理論。考不完的試,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即使瀕臨崩潰,也無人理解。回顧那段經歷,他坦言:“我覺得我繼續那樣的生活,我整個人可能會壞掉。”
為成為如己所是的樣子,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從醫學院轉到音樂學院。
從寂寂無名,不被認可,到《中國好聲音》一鳴驚人,被高曉松發掘,再到今年參加《歌手》快速躥紅,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手,他就是周深。
本想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擁有穩定生活,終究抵不過內在強大動力,是“虛假自我”和“真實自我”的博弈。
虛假自我與真實自我
這是兩個心理學概念:虛假自我;真實自我。
也是兩個對立自我,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發展出了一套防禦體系,尤其是感到自身受到威脅的時候,而這套防禦體系很可能會演化成一個“虛假自我”。
若我們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父母的承認與滿足,我們會傾向於認為這些需求是不重要的。會為了順從父母的意願,而抑制自己的渴望,不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可能我們認為,若不順從父母意願,會危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如:父母希望你找一個“鐵飯碗”,而你卻想趁年輕,嘗試創業。怎樣協調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願望,成為困擾和糾結的難題。
也就是說,是活成別人期待的“我”(虛假自我),還是做真實自我,似乎成為“兩難”選擇。
這個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從小彷彿被設定好程式,從小學直到大學,必須一路名校,畢業後,步入社會精英行列,然後結婚、生子。
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聽話、照做即可,如同流水線上的產品,無需情感表達,一切按部就班就ok。
人是環境的產物,社會主流價值觀提倡“金榜題名時”的人生四大喜事,這是每個人的固定人設,是人生標配。
如果一個人不結婚或不生育,就會被周圍人“催婚 ” 、“催生”,彷彿背離正常人生軌跡,出現意外。
久之,把人生活成影印機裡的A4紙,按照同樣模式度過一生。分不清“虛假自我”和“真實自我”。 沒有自己的人,永遠活不出真實自我。
內在能量強大的人,無懼他人質疑
就像《你是最好的自己》裡所說:“如果你在乎別人說你什麼,那你一定也在潛意識裡認同別人說你的東西。只有你真正強大了,才可以不懼怕任何言論。”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To be yourself,即“成為你自己”。
這不是一個哲學命題,是鮮活人生。
如果你成為自己,會活得自在而飽滿;若沒有成為真實自我,即使獲得普世成功 ,也會覺得痛苦、迷茫,且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甚至有嚴重欠缺。
杭州90多歲的江奶奶,80歲時,做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決定——賣掉房子去旅行。
她有一雙兒女,兒子車禍去世,2013年,因老伴身體不好,及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和老伴住進養老院。
他們在養老院的生活,並非人們想象中的“混吃等死”,反而有滋有味。自己買材料,動手裝飾樓層,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定期和老伴出去旅遊。
兩年後,老伴去世。此時,她決定賣掉房子,開啟環球之旅。
很多人覺得江奶奶是一時衝動,不該賣房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其實,江奶奶只是隨心而動,啟動別樣生活。
在女兒陪伴下,她在美國體驗曼哈頓夜景;徒步在瑞士爬雪山;在紐西蘭坐直升機觀賞冰川;感受南非蔥鬱的原始森林……
從2009年開始全球旅行至今,江奶奶遊歷了10多個國家,走遍五大洲三大洋。
有人勸說她,年紀大了,安穩生活最好,少折騰。江奶奶卻認為趁身體好趕緊折騰。
她活成一道風景線,令多少女性羨慕、欽佩。真正做到:欣賞自己的風景,遇見自己的幸福。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正如有人所說:人之所以努力,不是為了成為別人,而是透過努力,活得更像自己。
其實,每位女性都能活出綻放的生命,創造人生更多可能性。
活出真實自我的方法
1.冥想
冥想是一種禪修,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最終將人引導到內心世界。
研究發現:冥想有減緩焦慮和壓力,增強同情心和共情力,甚至延長壽命的趨勢。
並且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活躍大腦中產生愉悅感的部分,從而提升專注力和洞察力。
現在,很多人將冥想融入生活,受益匪淺。
正如《喬布斯傳》中所說:如果你坐下來靜靜觀察,你會發現你自己的心靈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靜下來,那情況只會更糟,但時間久了之後,總會平靜下來,心裡就會有空間,讓你聆聽更加微妙的東西。這時候你的直覺就開始發展,你看事情就會更加透徹,也能更感受現實的環境,你的心靈逐漸平靜下來,你的世界會有極大的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修行,你必須不斷練習。
冥想是與自我的對話,透過呼吸練習,心身合一,達到“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的境界,是迴歸內在,向內探索。
冥想是探索和自己的關係,這是一切關係的基石。就像心理學者所說:和任何人的關係,都是和自己關係的鏡子。
因此,內在豐盈,是一切的根源,“內求比外求重要”。
此外,還要學會取悅自己。
2.悅納自己
悅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者的一種人格特徵。
他認為:自我實現者知道自己的長處,也承認自己的不足,不護短,不遮掩。他們也能容忍他人的缺點,承認這是人性的自然。他們把身心現象,也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樂於接受,對衰老也不覺得苦惱。
也就是說,既能接受自身優勢,也能客觀看待自己的劣勢,是無條件的自我接納。
多少人只會取悅、討好他人,唯獨忘了自己才是最該被看到、被呵護的人。
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事,“選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
就像江奶奶那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獨一無二的人,是悅納自己的體現。
人生是養自己的心,不是養別人的眼。我們唯一值得取悅的是自己。
寫在最後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也是真實自我的呈現。
最後,送給各位朋友卓別林70歲生日時寫的一首詩《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認識到,所有痛苦和情感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真實”。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繼續沉溺於過去,
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
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
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
如此日復一日,這就叫“完美”。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
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願你我都能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讓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