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

1

1one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關於 “合群”這個話題的採訪影片。

影片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受訪者: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晚上同學聚會。本來那次不想去的,但是為了做一個合群的人,最後還是去了。回來之後受到了學校處分。因為那天晚上查寢,我沒有在寢室。到了大四,因為這個處分,保研資格和入黨資格都被取消了。”

沒有必要為了合群,去做違背自己內心的事。

這種略顯高冷的道理,好像大家都懂。

但在現實中,無論是那些處於社會頂層的精英們還是我們這些平凡俗氣的市井小民,在各自的生活圈裡,不合群,好像都很容易被疏遠為另類,被定義成孤僻。

在職場中,“合群”這種人設似乎顯得尤為重要。

我有個很好的朋友,他的胃不是很好,所以對於飲食一直都是特別地關注和小心翼翼。

他呢,前不久換了一家新公司。

到這個新公司不久,就剛好有部門聚餐,而且同事預定的還是川菜館。

他其實是很不想去的,因為知道自己根本就吃不了那些東西。

因為無法拒絕,因為要合群,所以,最後還是去參加了。

而且一路上還裝作很樂意,很符合氣氛,害怕被察覺到真實的感受。

果不其然,回來真的難受了。

為了所謂的合群,我們經常這樣強迫自己吧;

為了所謂的合群,我們好像都演過很多戲吧;

為了所謂的合群,我們好像連自己都可以出賣了。

多少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好相處的人,在努力地合群,努力地陪笑,努力地偽裝情緒,可那個樣子看起來,真的是可悲又可笑。

2

2two

我們到底是在害怕孤獨還是害怕被孤立呢?

如果說:是怕孤獨,所以要合群。

可孤獨才是生活的本質。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喜怒哀樂,都是自己。就連下雨天的時候,影子都會離開。

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是可貴的,是難得的。

孤是王,獨是獨一無二,孤獨的時候,才能遇見靈魂深處的自己。

沒有那麼多的羈絆,沒有那麼多的世俗,沒有那麼多的嘈雜,獨自地去體會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人生,只剩真實的自己。

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當然,這種孤獨,是那種內心平靜,無所謂一切黑暗和寂靜的精神狀態。那些會感到悲傷和失落的孤獨,充其量只能算是寂寞、空虛或是無聊。

如果說:是怕被孤立,所以要合群。

那用餘華老師寫的《在細雨中的吶喊》裡的一段文字來回答再合適不過了---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真正的合群,是同一群志同道合,莫逆之交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為難自己去融入一個和自己格格不入的圈子。

偽合群,不如真孤獨,至少是真實的自己。

不要像俄羅斯方塊一樣,拼命地去融入別人,因為融入了,就消失了。

人生苦短,除了這一生,我們又沒有其他時間。所以,和對的人在一起就好了。

那些經常會讓你感到為難的人,算了吧,放他們一馬。

不是還有一句話這麼說的嗎?---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3

3three

以前,我一個人走在熱鬧的街上或者參加活動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看一下時間,劃兩下螢幕,然後關掉,放回口袋,假裝有人聯絡。

我以為自己是害怕孤獨,其實是害怕尷尬。

因為那個時候覺得,孤獨的人是被生活遺棄的孩子,是可悲的。

後來,因為太忙,反而發現可以享受孤獨的時間太少了。

生活很浮躁,每天都這麼匆匆忙忙,吵吵鬧鬧,真正能一個人獨處的時間,真的很少。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羊群效應”---在一個集體中待久了,從眾慣了,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

很多你以為的合群,其實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如果不是可以激勵你向上的群體,寧願選擇孤獨,用這個時間去沉澱自己。

我現在很享受獨自上下班搭車回來的感覺,因為獨處的狀態,我可以完全地去做自己,想自己,知道自己是誰,該幹嘛,要幹嘛。可以更好地去思考,更深地去感受生活。

像這樣真正一個人獨處地時候,內心其實是平靜的,是滿足的。

珍惜孤獨的那些時候吧,

因為真正孤獨時,你會遇見靈魂深處的自己,

那時候,你應該會有很多話和自己說。

BYE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女人在婚外愛上別人,不小心被老公發現了,怎麼辦?這個建議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