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春節因疫情沒有回老家,想到了老家不由得便想起了過世的老孃,轉眼間老孃已離開我們快25年了。如果母親活著該多好啊!然而世間之事多不能如願,對於自己而言,只有追憶。追憶母親,是對母親良好家教的傳承;追憶母親,更是對兄弟姐妹親情的加深和維護;追憶母親,又是對自己生而為人擔當與責任的思考和追求。

母親在所有兒女的眼中都是偉大的,而我也不例外,母親在我的心中同樣也是高大的。作為母親的兒子,我為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自豪,雖然母親很平凡,但在我的心中很偉大。母親與所有的母親一樣善良純樸,這些優秀的品質植根於我心,使我做任何事都具於此為出發點。我現在生活的坦蕩與透明,對生活充滿著無限熱愛,同樣得益於母親的教誨。小時候母親對我一言一行的指教,使我終生不忘,受益一生,為此從內心感謝我的母親。她不僅給了我生命,更是我最好的啟蒙老師。

母親留給我的印象大多在兒童時期,後來因為離開老家上學與工作便對老家漸行漸遠了,同時於時間和空間上遠離了母親,但一顆心從沒離開過母親。母親在,家就在。現在沒有了母親,但母親生活的老家永遠是家。雖然我有幾個哥哥姐姐,但在我心中唯有三哥生活的老家院子才是家,因為這個院落是母親生活的地方,是我童年的回憶。小時候母親教育我不要與小夥伴打架伴嘴,要玩到一塊兒,我沒有使我母親失望,小時候誰家的孩子都多,玩伴自然多,但鮮有與幼伴發生矛盾。小時候母親教導我說話要和氣,不準說髒話,現在我卻驚訝地發現自己很笨拙,居然不會表現出憤怒的詞語,有時候生氣了競找不出合適的單詞來表達。大了以後才明白罵人是沒水平的表現,罵人是無能的表現。小時候飯桌上一點兒菜,一小塊窩頭不小心掉在地上,母親都會揀起來用嘴吹一下吃了。大了才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才明白小時候的艱苦歲月。出了學以後在家裡種了幾年地,更是明白了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這句詩的真實意境。

說實話在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母親留給我更多記憶的是吃,填飽肚子是我小時候的最高追求。半二不晌吃零食貫穿了我的童年記憶。餓了跑回家,夏天從水缸裡撈起一根黃瓜或茄子就又瘋跑出去了,冬天從堂屋樑上掛著的籃子裡拿上一個窩頭就又出去了。小時候感覺老鼠格外多,盛窩頭的籃子不得不用鐵絲彎成個掛勾吊在半空中以防老鼠偷吃。是母親提供了食物把我養大。現在我養一個兒子都覺得是負擔,每到飯點就得給兒子做飯。那時我們兄妹七個,況且70年代食物短缺,母親把我們養大真不易,母親一個人要做這麼多人的飯,更感母親的艱辛。堂屋樑下的籃子,是我小時候惦記的物件,個子小夠不著,我常常搬椅子夠窩頭。在記憶中,時常是母親在坑邊擀麵條的身影,是母親燒柴火蒸窩頭的身影,是母親在冒著滿頭大汗烙油餅的身影,人多常常是烙餅的速度趕不上我們吃的速度,母親有時會說我們弟兄幾個的肚兒一個個像小磨盤。小時候的窩頭鹹菜紅薯是我的主食,最好的伙食是母親給做的小鍋飯了。晚上或早晨我與三哥四哥還在睡夢中母親就把我們叫醒了,一人一碗掛麵湯,也不下坑,就那麼一人一碗,蓋著被子露著頭擱在坑邊上,呼嚕呼嚕一碗掛麵湯一會兒就進肚了,第二碗就不一定有了。現在掛麵湯有時也吃,但肯定沒有母親做得好吃了,原因是現在吃是隨心所欲,當時是難得吃一回。為啥兒叫小鍋飯?小鍋飯香,因為它是小鍋做的,捨得放油。清析記得炒菜放油是一根小鐵絲繫著一塊布在油瓶裡蘸一蘸,再往鍋裡一抹,就是放油了。除了掛麵湯,面葉湯,紇瘩湯都是我小時候的最愛。

小時候不知道窮,小時候不知道時日艱難,因為大家都一樣。但是大了以後才知道這麼多張嘴要吃要喝,大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小時候不知道母親“笨”,大了以後才知道母親什麼也不“會”,像種地針線活兒都不會,記憶中的母親沒有下過地,這在農村是不多見的。我們兄妹七人的穿戴都是母親央求街仿四鄰給做的,那時侯少有買的,衣服大都是自己做的。大了以後才知道母親為了我們的吃穿該是多麼的不易。黑粗布棉襖,粗布棉褲棉鞋構成了我對冬天穿衣的記憶,什麼秋衣秋褲,襯衣襪子都沒有,冬天就這麼一身衣服從初冬穿到暖春。與我同歲的鄰居穿著一身新秋衣來找我玩,讓我好生羨慕,只是羨慕,我知道我家是沒有錢給我買的。

母親從沒有打過我,僅有的一次也不是打。當時我不知從哪兒翻出了一塊比煙盒還小的硬粉皮,放進了正在火上燉菜的鍋裡,想等熟了再吃,不想被三哥發現吃了。我知道後不依不繞,大喊大叫,認為我找到的應該是我的,我佔理,所以大聲吵吵著,躺到地上打滾,哭鬧不止,母親不捨得打我,坐到了我身上,我更加來勁兒,嘶聲力竭地哭著鬧著,結局是哭累了,鬧夠了,睡著了。我在礦上上到初二後回到老家上的初三,因戶口沒在礦上所以必須回考家中考,故初三轉到老家鄉中上學。提起這次轉學,是母親買了兩包餅乾領著我到了鄉中教學的楊老師家,楊老師是我們村的,兩家一條街相距100多米。我與母親拿著餅乾走在街上的場景讓我記憶深刻,這也是母親為了感謝楊老師幫忙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送禮”。

多年後我到了礦上上班,而我尊敬的父親去世了,母親一人獨自生活。我每月都回家,為的是給母親送零花錢,且每月給母親買十斤雞蛋。冬天為了讓母親取暖,我記得在小雪飄零的初冬,我僱了村裡的一輛馬車,沿著村外的漳南灌渠向西十多里地一售煤處買煤,回到家又給母親和了一堆煤,供母親取暖。後來母親還是走了,我扶摸著母親還有餘溫的臉,痛恨自己無回天之力。

每一次追憶母親,就更加感覺到兄弟姐妹親情的重要,因為老孃的在天之靈保佑和希望她的孩子們能夠親情永存,不希望弟兄不和,只有親如當初,團結一心,不僅符合老孃的心願,更符合兄弟們各自的利益。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兄弟姐妹為了利益而枉顧親情,形同路人,這樣做寒了自己老孃的心,更對大家都沒有好處。有些人對外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對內卻總想沾光。對外他只有講理,因為沒有人會貫著他。對內他感覺自己是老大,即便弟兄五個他老五,他也感覺像老大一樣。哦,錯了自己說自己呢,我老五。這樣做的結果看似沾光了,其實害處更大。有些人就是放不下自己不好的秉性,鬧的弟兄們不愉快。長遠看,正確地看弟兄之間相處之道,該放棄地利益必須放棄,該吃虧的必須吃,吃虧吃不到外邊。只有兄弟姐妹相處好了,才能對得起老孃才能對得起一奶同胞這一稱呼。連親弟兄都相處不好,又怎麼能與外人相處融洽呢?凡是窩裡橫的人有幾個是明智之人?為啥兒會窩裡橫?他知道弟兄們把他當親弟兄看待,平起平坐,不會怎麼他。然而他在私利的錯念下我行我素,此時的他卻忘了是親弟兄。兄弟姐妹親情,是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溫暖。人活一世,兄弟姐妹的份量很大很大,關鍵時刻還是親弟兄姐妹出手相助,別看平時來往少,而朋友真心有幾人?

每一次追憶母親,又是對自己生而為人擔當與責任的再一次思考和追求。想老孃,知人子,知人子,方為人。人可謂頂天立地,生而為人,必有做人的擔當和責任,上敬父母,下扶子女,中而為牛,拉車不綴。人和人的天賦不同,鑄就不同的人生。每個人的成就不同,或者說還是普通大眾多,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一樣的,別管你貴為幾品大員,或者說是一介草民,世人都有一樣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就是生而為人。為人二字說來很輕又很重,就看每個人如何去書寫?現實生活中固然有少數人脫離了為人的底線,卻永遠活在愧疚之中。

生而為人,就是要活出為人的底氣和精彩!方而為人!

弱弱地不自信地說一句:我想活出精彩。

追憶我的母親!

21.3.7於立合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們為了彼此努力,卻在努力中失去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