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周桂伊)小星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對於女性朋友來說,這是自己的節日,而對於所有人,這更是母親們的節日。
過節,總是需要儀式感,一份禮物、帶著媽媽去吃一頓好的……
而我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是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
這是一部帶著濃厚母愛情感的電影,平和柔軟,溫暖如春,雖然3月19日才正式上映,但是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把它當作一份小禮物,提前分享給大家。
它就是《又見奈良》。
和以往看到的大部分親情電影不太一樣,它的故事把鏡頭對準的是“戰後的日本遺孤”。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大量日本遺孤被中國東北家庭收養。到了七八十年代,隨著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許多遺孤陸續歸國尋親,而陳奶奶(吳彥姝 飾)的養女麗華就是其中一位。
麗華走後,她與陳奶奶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信件裡的一字一句都是兩人之間無法割捨的深厚情誼。
可是,有一次陳奶奶寄出信後,卻再也沒有收到回覆。
她每天等著盼著,時光一轉眼已經流轉至2005年,一直沒有麗華訊息的陳奶奶,無法再壓制心中的思念和擔憂,於是,決定一個人前往日本奈良,去找“女兒”麗華。
《又見奈良》的故事便由此開始。
影片取材於真實的人物和故事。
導演鵬飛買遍了市面上所有能買到的關於戰後遺孤的書,查閱了無數資料,他了解到很多遺孤母親生前願望就是去日本再見見孩子,看一眼他們的故鄉。
“但絕大多數母親一生都沒有這個機會,所以,拍這個電影也算是幫她們圓夢了。”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為了更真切地瞭解那些遺孤們,他在奈良住了8個多月,還曾開了兩個多小時車翻山越嶺,拜訪當地的遺孤和他的家人們。
“你很難想象吧,在日本的深山裡,有個農民一回頭,說的是濃濃的東北口音。”鵬飛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後,說起自己蒐集素材時印象深刻的經歷,一位七十多歲的大爺聽說他是從北京來的,激動得淚流滿面,說“終於有人想起我們了”。
……
《又見奈良》裡,在尋親之旅中,陳奶奶遇到了二代遺孤小澤(英澤 飾)和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飾)……在這個過程中,“遺孤”的群像被慢慢帶出,有艱難、有困惑、有溫暖、有遺憾,關於親情、關於愛。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覺得這部影片一定很煽情,要麼悲痛。
這些統統都沒有!相反,它呈現出來的是明快而溫暖,甚至還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小幽默:
被海關沒收的醬牛肉因為語言不通,用學動物叫的方式和賣肉員溝通買肉(那位學牛叫的賣肉員就是導演鵬飛本人~)……
電影裡的這些幽默不是來自小段子,而是源於對生活點滴的觀察和理解。
在每個小笑點背後,其實是更厚實的背景,讓人物、故事更豐富立體,也更具深意。
比如:陳奶奶一緊張就說俄語。是因為她的家鄉東北曾被俄國侵佔過;
陳奶奶只會一句日文:“森賽”(日文“老師”的音譯),在這背後是東北也曾被日本短暫侵佔的史實,也是中國人對老師的尊敬……
電影《又見奈良》的很大的魅力就在於,導演鵬飛很少透過言語直接表達,很多內容,包括溫暖親情、艱難與困惑等等都是從各種細節裡裡慢慢透露出來的——
那麼多年過去,只要別人問起:“麗華是什麼時候走的?”她張口便能接上,是94年3月11日的上午。
她認真收著女兒寄給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張照片,到了奈良後,根據照片一處一處探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拍照留念;
找到了麗華曾經工作過的甜甜圈店,聽老闆娘說著女兒過去在這裡工作時的種種。
離開前,她還買了一份甜甜圈帶走。晚上回到住所,細細品嚐著它的味道時她滿臉愁容,想的都是女兒當時受苦的情景……
這就是作為母親,陳奶奶對於“女兒”的愛,真誠厚實。
影片就是這樣將歷史洪流中這個“小人物”的“大故事”娓娓道來,每個細節都是從生活裡提取,然後品嚐嚼碎,在心裡重新醞釀後再放入故事中,它真實、細膩,能夠直達人心。
正如導演鵬飛說的,觀眾沒有負擔,但是讓人笑過之後,又能領悟到一些什麼……
那種平和細膩、柔軟溫情,大家可以先從《又見奈良》最新釋放出來的“中國母親特輯”裡感受一下~
《又見奈良》是河瀨直美、賈樟柯兩位極具人文關懷的國際大導演首次跨國合作監製作品。當初影片亮相前,光是這兩個名字已經點爆了大眾的期待值。
更值得說道的是,它也用實力回報了大家的期待。
作為凝聚了中日兩國頂尖電影人心血的誠意之作,雖然還未上映,但名聲早已傳開。
它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特別上映單元,一亮相後收穫了無數好評,更是被影評人們盛讚其頗具黑馬之姿。
(《又見奈良》劇組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禮現場)
在3月6日,伊姐觀影團迫不及待組織了一場母女主題的提前觀影。
溫柔、平靜、剋制,關於愛,關於母愛。
《又見奈良》絕對會給每一個人帶來一場不一樣的“探尋”之旅,3月19日溫暖相見。